图片新闻服装加工车间 让300多人就业特色纺织加工产品远销国外农业加工车间年产值3000万元引进“人参薯” 富裕一方人图片新闻百年老字号获专利25项杨集镇养殖业生态循环土鸡蛋日产10万枚供不应求
第0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40期:第06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0-15

引进“人参薯” 富裕一方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记者丁需学通讯员李世旭)10月9日,在郏县茨芭镇薛村红薯地里,栗会彬开着一台挖薯机在地里来回奔走,身后是一大片白花花的红薯。十几名妇女把地里的红薯拾起来,去泥装袋后,搬到地头的一辆三轮车上。

“我们种的这个红薯从里到外都是白的,学名叫‘浙薯75’,口味好、营养高,吃着又面又香,再小的红薯都没有筋丝儿,也有人叫它‘人参薯’‘牛奶薯’。”栗会彬说。

栗会彬是开封市祥符区人,2023年年初通过朋友介绍,与两个合伙人一起来到薛村承包土地,种植“人参薯”。去年种100多亩,今年种了300多亩。

薛村处于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村中大多数耕地属于丘陵地,土地瘠薄,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低,但红薯不挑地,薄地也能有高产。在栗会彬没来之前,村里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户把土地租给种地大户,租金每亩200~300元。他们的到来,一下子把地租提高到了每亩500元,相当于平原地区的水浇地地租,这让租地的村民都很高兴。

栗会彬此前已经种了十几年红薯,种红薯讲究技术,他的红薯全部是按照水肥一体化标准进行种植的。起垄、施肥、栽植、除草、覆盖地膜、铺设滴灌设备、浇水等,样样都有章法。由于技术成熟,管理到位,栗会彬种植的红薯产量高、结个大,一亩地能产5000多斤。

当天,三轮车把红薯拉到村东头的一个厂院里,在那里进行统一分拣,或装箱或装袋,然后由大车拉走,销往广州、佛山、珠海及海南等地。

在堆着红薯的简易棚里,同是开封市祥符区人的栗红亮不停地来回走动,查看装箱的红薯。他是栗会彬的合伙人之一,负责红薯的分拣质量,另一个合伙人栗文龙则负责装车销售。

“红薯从地里刨出来当天就要拉走,一天能出库10吨左右。”栗红亮说,“这些红薯有的要走电商渠道,有的会直接拉到市场上卖,质量肯定得保证好。”

栗红亮介绍,在市场上,这种“人参薯”每斤能卖到6~7元。他们给中间商的价钱是2两以上的每斤2元,1~2两的每斤1元,1两以下的就拉到加工厂里加工成淀粉。他们在茨芭镇天城洼村还承包有一个红薯加工厂,专门加工红薯淀粉。

栗会彬的红薯种植基地也让当地人有了打工的地方,不出村就能有收入。

“虽说有挖薯机、起垄机、覆膜机等,但种红薯还是离不开人工,就说今天吧,割红薯秧的、拾红薯的、分拣的,一共有30多人。一人一天80元,都是当天结算的。”栗会彬说。

栗会彬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红薯能卖7000元左右,成本有3000元,其中人工费就占了1000元以上。300亩地从种到收,仅工资就付出了30多万元,这些都变成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人参薯”的种植在当地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镇里村里都很重视。为让这项产业带动更多农民致富,镇里准备将这项产业在全镇进行推广。面对前来调研的镇党委书记高永伟,栗会彬说:“我有销路,有育苗基地,可以为种‘人参薯’的村民提供种苗和技术,而且对我们来说,种的人越多、规模越大,我们就越能挣钱,这就是一个双赢。”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