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10月31日,在伊水河畔的栾川县秋扒乡北沟村标准化香菇种植基地,菌香四溢,村民们正忙着采摘香菇。
香菇基地原是一片废弃河滩地,收归集体后,村集体承建香菇大棚,群众承租。
早在20世纪90年代,北沟村村民就用椴木种植香菇,当地20余户村民成为第一批菇农,后来又引进了生产效率高、产量大的袋料香菇。
从单打独斗的粗放种植,向集约化程度高的新型种植转变,张成献跟上了时代脚步。
今年51岁的张成献种植香菇20年,他一口气包下15个大棚,去年净收入30余万元。
张成献过去自己搭建大棚,由于设施不完善,经常出现大棚被吹破、香菇被虫蚁叮咬等问题,影响产量和品相,他束手无策,香菇也卖不上好价钱。
“如今的大棚结实耐用,布局合理,还有雾化设施、增光灯、灭蝇灯等,雾化设施能够通过喷洒不同的水量,控制温度和湿度。”张成献介绍,同等面积香菇种植数量翻了一倍多,每棒还能增产0.2斤;“开棚通风”环节过去“两个人忙一天”,现在“一键搞定”。
香菇种植模式的改变,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北沟村从建棚之初的52座增加到97座,带动100余名村民增收。 (许金安计英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