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伟
晚清民国以后,以窑变意象美学闻名遐迩的古代钧瓷渐渐被陶瓷收藏界所推崇,在中国历史名窑中的地位迅速蹿升。但在晚清民国时期,即使在钧瓷原产地中原地区乃至禹州神垕一带,钧瓷工艺传承渐行渐远,钧瓷应用也显得可望而不可即。钧瓷工艺技术史上的这段低潮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十窑九不成”成为钧瓷恢复烧制技艺的真实写照。在长期的公办瓷厂体制下,纠结于产业化和艺术化矛盾的钧瓷生产传承尚且付诸阙如,技术创新更缺乏根本原动力。
孔相卿及其孔家钧窑团队承续钧瓷世家或者说公办瓷厂时期钧瓷工艺创造的余荫,先是废弃落后的传统钧瓷窑炉结构和烧成制度,发明创造当时中国陶瓷界最新的窑炉结构,一试再试地创建出适应窑变工艺的新型钧瓷烧成制度,为钧瓷美学、钧瓷工艺、钧瓷产业创造性提升拓展出广阔的天地。
钧瓷窑炉结构和烧成制度的革命顿使高温钧釉色体系呈几何级增长,孔家钧窑除了恢复研制出传统的鸡血红、翡翠红、朱砂红等古代钧瓷釉色外,还先后研烧出美人醉、紫金斑、山水釉、铜系青蓝釉等钧瓷釉色数百种,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工艺奇迹。
而钧瓷烧成工艺的革新也顿使高温还原反应后的钧瓷釉色窑变出无限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可能性,此为孔家钧窑之于中国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的又一大贡献。
钧瓷烧成工艺上的有限可控性,引发钧瓷色彩的无限可能性,进而激发孔相卿及其孔家钧窑团队进一步开创性重构钧瓷原料加工工艺、成型工艺和施釉工艺,进一步加速钧瓷整体工艺的细化,从“一法多器”到“一器多法”“以器定法”的成型工艺变革,从手捏法到内置结构法、生坯灌釉法、二次规整法等近百类钧瓷工艺创造,孔家钧窑大大加快了钧瓷烧制的标准化、产业化进程--钧瓷“国礼”模式、以“中原壶”为代表的钧瓷茶器规模化烧制都是孔家钧窑在钧瓷产业化征程中的独特创造。这些工艺创造再通过孔家钧窑在当代钧瓷界“黄埔军校式”的领导效应,快速辐射整个钧窑产区乃至周边的汝窑、官瓷、三彩、绞胎瓷等历史名窑产区,一方面推动20余年来钧窑原产地禹州神垕产区陶瓷业工艺技术和产业规模超常规发展,另一方面大大加快了中国诸历史名窑工艺技术的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孔相卿及其孔家钧窑团队之于中国陶瓷史的第三大贡献在于陶瓷生产空间模式和陶瓷产业链条的创造性拓展,此贡献在当代中国陶瓷业文化转向、创意转向的大背景下显得如此耀眼夺目。
2002年,孔相卿及其主理的孔家钧窑改制式兼并其曾任实验室主任、其父孔铁山奉献了一生心血、占地百余亩的禹州市国营瓷厂。这个曾经是中原地区最早、规模最大的公办瓷厂,自2016年起被改造为中国为数不多的陶瓷创意园区--中国钧瓷工业文化园,成为钧瓷现代化生产、研发的高端平台,是集钧瓷学术研究、钧瓷现代化生产、钧瓷艺术展览、神垕民风民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陶瓷创意园区,也被称为“神垕798”艺术区,成为整个神垕钧瓷产区未来腾飞的动力源。
2005年前后,孔相卿及其孔家钧窑团队移师禹州城东北郊,投资数亿元创建了占地约160亩的中国钧瓷文化园--此园也是2013年第八届、2015年第九届中国·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和主会场所在地。中国钧瓷文化园内建有博物馆、多功能学术报告厅、钧瓷体验区、钧瓷窑炉群等,分为钧瓷文化展览交流区、钧陶瓷生产科研孵化基地、钧瓷贸易区、多功能综合服务区等四个园区,旨在打造一个国际性的钧瓷科研孵化、文化交流、艺术展示的综合性陶瓷文化创意园区,是孔家钧窑从技术转型到文化转型、创意转型的一个重要战略转折点和象征性标志。
孔相卿及其孔家钧窑团队在钧瓷工艺技术大革新和钧瓷产业规模大扩张背景下推出的这两个文化大手笔,使孔家钧窑为中国陶瓷艺术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丽新篇章。孔相卿及其孔家钧窑以一己或一个陶瓷世家之力,为中国历史名窑的当代转型、文化转向和创意转向确立了新典范,在当代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极其浓烈的先锋意味,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