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国最大的一次性打火机和配件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就坐落在夏邑县会亭镇;在沁阳市紫陵镇,一根根小皮筋撬动数十亿元的大产业;“中国澡巾布之乡”博爱县、“中国钢卷尺城”虞城县、“小提琴之乡”确山县……中原大地上,一个个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生动演绎。经过长期的市场选择,这些根植乡村不起眼的小产品,逐渐成长为身价不菲的大产业,从内陆腹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这些小产品怎样进入现代化产业分工体系,参与到现代化过程之中?乡村产业发展的社会机制和基本逻辑是什么?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这些小产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报记者联合社科专家,对河南农村“小产品大市场”现象开展深度调查,敬请关注。
家门口就业,分拣皮筋
□河南日报农村版课题组
“光头书记卖皮筋,一天销售上万单。卖给老外赚外快,皮筋卖出国际范。”12月7日,在“中国·范村皮筋村长直播间”,手拿一把五颜六色的小皮筋,沁阳市紫陵镇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天良侃侃而谈,俨然一副脱口秀明星的范儿。
“全国每10根皮筋里有8根是紫陵生产的,亚洲、美洲、非洲都有我们的产品。”张天良说,“虽说我没头发,但是我天天都在研究‘头上之事’。”
据悉,紫陵镇以坞头村、范村、王村3个村为主,生产的皮筋头饰产品年产值21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出口量占生产总量的45%。
一根价值几分钱的小皮筋何以拉动21亿元的大产业?内陆小镇的农民如何闯出国内国际大市场?小手工怎样对接中国式现代化?带着这些问题,河南日报农村版课题组走进紫陵镇进行深入调研采访。
一个人,一家人,一群人从“背包客”到网络达人
一个废弃自行车内胎剪成的橡皮圈,一卷尼龙彩线,如何快速将彩线均匀细密地缠在橡皮圈上?75岁的范村村民李爱英把橡皮圈套在一根木棍上,把线头压在橡皮圈下来回搓,不一会儿,一根皮筋就做成了。
紫陵镇皮筋产业发展,就是从纯手工搓皮筋开始,经历了“鸡毛换糖”“作坊式加工”“园区规模聚集”等几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紫陵公社范村大队(现在的紫陵镇范村)张长金因病闲在家里,琢磨出了用手缠皮筋赚钱的门路。她利用废弃自行车内胎和尼龙丝袜为原材料,在家偷偷摸摸搓皮筋,然后拿到集市上卖,换点油盐。”张天良说。
1979年,邻村坞头村武麦珍、武苗珍姐妹学到搓皮筋技术后,自己购置原料,利用擀面杖、皮筋棒等工具在村里加工生产皮筋,街坊四邻纷纷效仿。
1983年起,范村张三旺、坞头村武自玉等人背上大包小包,走出家门,向周边省市推销皮筋。后来,走南闯北的“背包客”越来越多,紫陵人的足迹遍布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进入21世纪,紫陵镇皮筋头饰生产经营户达100家,坞头村任宁州兴建的化纤厂成为当时最大的皮筋生产企业,村里南下浙江义乌租摊位销售皮筋头饰的人也越来越多。
2009年,范村李成军、张大栓等引进设备开始机械化生产,皮筋头饰的生产模式逐步企业化、规范化,越来越多的皮筋头饰配件开始批量生产。
2020年12月,“中国·范村皮筋村长直播间”开通,范村人拿起手机这个“新农具”开始从事直播带货“新农活”,113名“宝妈”经过培训成为职业主播,张天良、李丽娟、李娇娇等成为直播带货网络达人,受到10多万粉丝追捧。
目前,紫陵镇从事皮筋头饰加工生产的专业户有200余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在义乌等各大批发市场做皮筋头饰生意的有300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及温县、孟州、济源等地10万名闲散劳动力就业。
紫陵镇皮筋产业发展原来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从没有路的地方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来。
一根皮筋,一包皮筋,一车皮筋
从1克到2.8万吨
“老板,来算算工钱!”12月6日一大早,葛村62岁村民李素玲和另外3名妇女拎着一包包在家加工好的皮筋,来到范村李元武家领加工费。
“粘一根皮筋老板给一分钱,没事的时候一天能粘三四千根,不耽误干农活儿、干家务。”李素玲说的粘皮筋就是把半成品橡皮条两端和装饰物件粘在一起。在家加工皮筋,李素玲已经干了十几年,一个月能挣三五百块钱的零花钱。
“俺不是老板,俺是给儿子帮忙加工生产皮筋,儿子才是老板。”李元武是村里通过生产销售皮筋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意识到靠家庭生产皮筋、走南闯北销售虽然也能挣钱,但非常辛苦,挣不了大钱,2008年,李元武踏上了去义乌淘金的路,此后,生意越做越大。
2017年,李元武将义乌的皮筋生意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回村创办了一家头饰加工厂,产品运往义乌由儿子销售。李元武的儿子在义乌赚了大钱,在义乌买了房、安了家、立了业,成了李元武口中的老板。
“生产加工一根皮筋,也就一分钱、几分钱的利润,有时候甚至赔钱。”李元武说。
积沙成塔,积土成山。一分钱,也许很多人看不上眼,但小钱也是钱,小钱也要挣。紫陵人靠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像皮筋一样的韧劲,积少成多,把小皮筋做成了大产业。
一根皮筋,重约1克。20世纪80年代中期,紫陵人把皮筋年产量做到了30吨;2000年,紫陵镇皮筋产量6000多吨;到2023年,紫陵镇皮筋产量已达2.8万吨。
2002年,跑运输的张天良用汽车把范村的皮筋头饰运到义乌的线路正式开通。“这条线路运行至今,已发展成沁阳到义乌的专线,每天对开一班车,一车一车的皮筋源源不断发往义乌,一车一车的原料源源不断运回紫陵,保证皮筋头饰生产、销售不掉线。”张天良说。
目前,紫陵镇已从皮筋头饰单一品种扩展延伸到胸针、戒指、项链等各种饰品,皮筋头饰产品已形成7大类、700多个品种、4000多种款式。
红的、黄的、蓝的、紫的,带花的、带珠珠的、带蝴蝶结的、带卡通造型的……在坞头村皮筋展览馆,各种各样的皮筋色彩缤纷,千姿百态,应有尽有。
紫陵小皮筋,如同一株株小草,不择地势,不挑土壤,东风吹来,它们以坚韧的生命力恣意生长蔓延,变成一片片辽阔大草原。
一个村,一个镇,一条“链”从贫困村到“联村共建”
按理说,紫陵镇皮筋产业发展基础那么好,体量这么大,经过40多年积累,应该是“村富镇强”吧?然而经过深入调查得知,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2016年,范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798人,贫困人口占到了全村总人口的大约三分之一。
2015年至2020年,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累计投入1200多万元扶贫帮扶资金,沁阳市政府先后注入1150万元扶贫衔接资金,协调帮扶对口支援资金4500万元,建成头饰品产业园,才使得范村在2020年实现整村脱贫。
“一家奢侈品品牌企业,从紫陵镇订购皮筋,然后加入创意装饰,一根皮筋就能卖到上千元。”坞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武双庆感到不可思议,感慨道,“如果我们也有叫得响的品牌,那不是可以赚得更多吗?”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源不集中、制度不健全、标准不统一、技术不先进等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皮筋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紫陵镇小皮筋产业“小、散、弱”的困境亟待破解。
去年,紫陵镇在沁阳市委指导下开展“联村共建”,指导皮筋头饰主要生产地坞头村、范村、王村、东庄村四个党支部和义乌流动党支部,联合成立了沁阳市紫陵镇皮筋头饰区域党委。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紫陵镇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持续发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科学布局产业链、着力打造创新链、切实提升价值链,紫陵镇注册了河南紫沁饰品有限公司,建立起坞头村抓生产、王村抓运输、范村抓销售、东庄村供资源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紫陵镇还成立皮筋头饰产业协会,发展会员134家,统一管理辖区皮筋头饰商户。皮筋生产企业开始使用自动化数控机器生产皮筋,逐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
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有决定性、创造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要素。紫陵镇与郑州轻工业大学合作,通过建立实训基地、校企互动培养人才,加大产品研发力度。
张天良透露下一步范村皮筋产业发展规划:引进研发人才10人,成立专业的研发团队;培养技术人才50人,将电商销售比重从13%上升到70%;实施引雁归巢计划,把常年在外经营的商户请回家……
万物有道,万事有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程发轫,骥步致远。
(策划:孙德中统筹:柯杨谢建晓执笔:刘云吴笑天李相瑞冯佳志供图:冯佳志)
专家点评
厚重支撑融合发展□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教师、博士吴笑天
一进入沁阳市紫陵镇坞头村,“中国皮筋之乡”的标志赫然入目。走进村里皮筋头饰加工户的家里,发现这里的皮筋头饰加工主要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但家庭经营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家庭内部,他们或采取代内分工的方式,或采取亲戚间合作方式,形成了有人在义乌小商品市场负责购销,有人在家里加工生产的经营模式。在经营户之间,形成了有的生产原料配件,有的进行不同种类产品加工,有的进行物流运输的分工体系,同时加工技术已经完成了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晋级,电商销售成为常态。
一些商户已经将生产场所搬到了村里的产业园,由所在地政府支持建设的产业园区二期工程破土动工,多村联合成立了河南紫沁饰品有限公司。各村的村民都选出了自己满意的致富带头人,村里道路通畅、设施齐全、秩序井然。
紫陵镇皮筋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启示是深刻的。如果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他们在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以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找到了结合点,获得了厚重支撑,并通过对要素的不断优化组合保持了比较优势。
亲历者说
让传统产业
走好“专精特新”之路
□沁阳市紫陵镇党委书记赵博
产业强,县域兴,则乡村兴。紫陵镇将围绕皮筋头饰产业集群做文章,让传统产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深化改革上求突破。强化皮筋头饰产业区域党委建设,加速皮筋头饰产业二期项目建设,打造集生产加工、电商物流、手工体验、休闲旅游及商业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皮筋头饰产业园区,为产业培育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在招商培育上求突破。按照“政府平台化、企业创客化、服务定制化”的思路,招引大小皮筋头饰企业、商户落户园区,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规范发展上求突破。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形成集原材料生产、产品加工、研发、销售、信息、物流等于一本的成熟产业体系;制定皮筋头饰行业标准,按照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运营。
在创优品牌上求突破。引导皮筋加工、电商物流、文化创意等领域骨干商户,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和“研发飞地”,推动产品向中高端迈进;积极推进“中国皮筋头饰之乡”命名工作,持续提升“紫陵皮筋”品牌价值。
在配套服务上求突破。对标特色产业小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全面提升公共服务配套和城镇管理水平,为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环境基础,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有效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增进辖区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