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岁稔年丰,穰穰满家。
这几天,在叶县仙台镇西马庄村的“Xi有时光”咖啡馆,村干部和村里的能人没事就来开“诸葛亮会”,算算今年增收账,谋划明年致富路,聊聊家事村事天下事。
室内,咖啡飘香;室外,阳光普照。一条大路,笔直宽阔。道路两旁,移步皆景,“四季耕作”“小桥流水”“荷塘人家”等一幅幅3D立体墙绘与周边农田浑然一体。除了咖啡馆,在西马庄村,观光园、村史馆、炭画馆、足球场、电影院、图书室一应俱全,村子东边建造的“农业+”沉浸式农业培训教育中心,传技术、送信息,更成为村民“补脑充电”的地方。
小账连着大账,小会连着大会,餐桌连着地头,民心连着党心。碗里有什么、地里种什么,住得怎么样、收入怎么样,看病花多少、上学花多少……村民的事也是国家的事。
12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其中,就有河南生产的粮食1343.9亿斤,包括西马庄村村民王秋香家的1.4万斤粮食。今年49岁的王秋香家里种有七八亩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县里对自己家小麦、玉米的保险全覆盖,让她有了更多底气和精力在咖啡馆上班,每月能拿到2000元工资。
一粒种子,长于天时、聚于民力。每家每户的粮囤满了,大国粮仓根基就稳了。沉甸甸的粮袋子,背后不仅是经济账,更连着民生账、政治账。粮食安全根基稳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粮食安全须臾不可放松,“国之大者”要时刻牢记心中。粮食生产必须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年年抓紧。
沉甸甸的丰收答卷背后,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有力,是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给力。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农业现代化的步子才能迈得更稳。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责任千钧重、使命大如天,唯有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体作用,乡村振兴才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人聚起来,把心连起来,把帆扬起来,把干劲鼓起来,聚势精进,耕深行远,朝着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扎实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