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红立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
“汝阳自古崇文尚礼、民风淳朴,近年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汝阳的乡村治理必须破解新问题、找到新路子。”汝阳县委书记赵红艺说,以善治之道破解难题,必须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农民主体性,把富民作为关键根本。
今年以来,汝阳县以“基层治理攻坚年”为契机,结合“五星”支部创建,以聚焦富民增收为民生根本,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实事、做好事,创新构建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软弱涣散党组织排查整顿常态化、村(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党员干部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化的“一核三化”乡村治理体系。
示范引领、全面推进,乡村善治,在汝阳蔚然成风。
五剂良方
让基层党组织强筋壮骨
汝阳是国家级出口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河南省十大食用菌基地县,所产香菇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名录。十八盘乡有“香菇小镇”的美称。
12月26日,汝阳县十八盘乡蒿坪村,冬寒料峭。
蒿坪村11个村民小组分布在30余架山岭间,林多地少,220余户群众中,有60余户参与香菇种植。
蒿坪村党群服务中心旁边的香菇烘干车间里,温暖如春。十几位老人熟练地用剪刀把香菇菌帽与菌柄分离,并进行分拣。
60岁的陈银行是唯一的男性:“我有气管炎,不能干重活,在家门口剪香菇,一天挣个五六十块钱,可不少!”
谈起村里的变化,陈银行说:“这个新支书中!不怕得罪人,拆了违建、修了路、装上了路灯、建起了乡里中心,干实事!”
陈银行说的新支书叫常新慧,原来是村监委委员。
2023年年底,原村党支部书记主动辞职,蒿坪村被汝阳县委组织部列为软弱涣散村。
经过组织考察,34岁的常新慧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以前干监委委员就是一个打下手的活儿,党支部分任务就干,不操心!”常新慧说,刚接任党支部书记,一时间不知道干啥。
上级党组织有办法。
《汝阳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实施方案》显示:对能力不足、缺乏经验的党支部书记,通过导师帮带、集中培训、观摩学习等方式,提高其工作本领。
常新慧的帮带导师有3个,一个是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楠,一个是乡纪委书记宋俊乐,另一个是乡环保办的优秀党员李延乐。
“组织部部长亲自帮带、乡纪委书记手把手教、优秀党员驻村帮扶,我干不好会很丢人,必须干好!”常新慧说。
今年4月,常新慧抓住上级帮扶的机会,开始了他的“破题之作”--修路。
村里1100米的水泥路仅有3.5米宽,但左一个铁皮房,右一个活动房,有商店,有厨房,12家违建,形象差不说,安全隐患多,群众意见大。
拆违建,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
村党支部副书记带头让儿媳妇拆了违建,常新慧冲上去剪了亲舅家违建的电线。
短短一个月,1100米长、6.5米宽,带有人行步道、太阳能路灯的柏油路全新呈现。
路通心畅。村里又建起了乡里中心,村里的小孩有了室内游乐场、老人有了下棋打牌的场所、爱打鼓爱跳舞的中年妇女有了室内练习场、创业的年轻人有了直播间。
“通过考察,蒿坪村又引进了花菇新品种,花菇菌棒成活率高达99%,明年将引导菇农实行花菇、香菇‘两菇轮作’生产模式。”常新慧说,“软弱涣散村的帽子我要申请县委组织部给俺村摘掉!”
像蒿坪村这样的软弱涣散村,汝阳县共有13个。
怎么整顿?对症下药!
李楠说:“我们的五剂良方是:选好支部书记、派强整顿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发展特色产业、建强两类组织。”
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要走遍所有整顿村;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将分包的整顿村作为支部联系点,每月至少到村1次,指导推动整顿;镇党委书记要分包联系整顿村。
完成一个、验收一个、退出一个。
网格化服务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治理的主体。
12月27日,汝阳县内埠镇双泉村,51岁的吴丽鸟正在帮街道卫生员清扫落叶。
吴丽鸟是该村党支部任命的副网格长,群众叫她“街长”。
《汝阳县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实施方案》规定,网格长的职责是采集基础信息、收集社情民意、开展便民服务、排查安全隐患、化解矛盾纠纷、政策法规宣传和民生服务等工作。
双泉村有26条街道,党支部将全村划为26个网格,村干部和党员担任网格长,副网格长清一色都是“花木兰”,而且是村里表彰的“好媳妇”“好婆婆”。
“‘好媳妇’‘好婆婆’是孝亲敬老的道德标兵,热心勤劳、说话办事公正有威望,最适合当副网格长。”村党支部书记刘训通说。
刘训通的话有例证:乡里中心的助老食堂建起后,本想聘请厨师给做饭,但费用大。副网格长们听说后,主动要求给老人们义务做饭,因为报名人数太多,村里只好排班做公益。
双泉村是汝阳县实施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汝阳县根据中部片区、南部山区、北部片区的不同特点,对行政村(社区)原则上以一个或多个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单元进行科学划分网格。同时坚持村民居住连片、便于就近管理的原则,对村组网格进行优化整合,推动基层党建、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各类基层网格实现多网合一,着力构建“一网多能、一格多能、一岗多责”的网格化治理模式。
目前,在汝阳,形成了“村党总支+网格党支部+自然村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基本覆盖全县13个乡镇(街道)220个村(社区)。
汝阳的网格化服务,把党建、产业、治理等具体工作,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赋予乡村治理高效能,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马兰河畔的三屯镇东保村是汝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村,全村4840余人,原有的23个村民小组被划分为6个片区、18个网格,土地统一收归集体集中耕种管理。东保村不仅兴建了养牛场、食用菌种植基地,还引入乡村运营公司合作打造农文旅综合体“稻田小镇”。
“稻田小镇”占地1000余亩,秋种油菜、夏种旱稻。小花菇乐园、小黄牛萌宠园、草坪营地、升空热气球、观光小火车、观光自行车、美食小吃车等项目全部入驻东保村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
每个项目独立核算,村民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入股,根据股东会约定的比例即时分红,3秒到账。入股村民通过手机端就可以查看入股项目每笔的收入。
汝阳县数字化赋能网格化服务乡村产业已在包括东保村在内的14个村展开,共运营215个项目。
如今的东保村是汝阳县第一批“五星”支部村,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0万元。
集体经济富裕,群众幸福指数步步高:孩子上幼儿园免费;考上重点高中、大学的学生每人给予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励;为45岁以上的群众购买养老保险;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老年补贴;村民大病有救助、丧葬有补贴。
东保村老百姓的说法是:从小管到老!
党员干部联户
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
12月27日,汝阳县城关镇杜鹃社区,单元楼外立面已经粉刷一新,垃圾桶摆放都井井有条。
去年,这里还是一团乱麻。
杜鹃社区位于汝阳县城中心区域,面积1.25平方公里,3420余户13470余人,有46幢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单位家属院,涉及36家企事业单位,居民构成复杂。
九龙治水,各管各。围墙,小院,煤球房、杂物间,你家占一寸,我家占一尺,各自为政,矛盾不断,政府头疼,群众不满,社区变成了“城市伤疤”。
怎么治理?
汝阳县委办公室是牵头单位,政法、城建、工信、农业农村等部门是分包单位,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同时在社区展开。
汝阳县委组织部和县直工委专门行文,建立了县直机关党组织服务社区建设、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居民群众的“双服务双报道”机制。
一网双联,多网合一。
城建立项旧城改造;涉及单位主动拆除围墙和大门;工信部门短时间内将“飞线”桥架;燃气暖气通了;党建服务中心升级为邻里中心,托幼养老等服务一应俱全。
66岁的独居老人赵萍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孟彦鑫联系的群众。
送饭、办低保、送医送药,孟彦鑫问寒问暖的贴心服务感动了赵萍。动员拆除违建,赵萍第一个支持,亲手推掉了几十年的煤球房。
在汝阳,党员干部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时时有创新。
三屯镇按照“走村不漏户、随处见干部”的要求,重点做到“五必访、五必记”,即红白喜事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家庭变故必访、矛盾纠纷必访、意外灾害必访,生活困难必记、致富难题必记、邻里纠纷必记、意见建议必记、信访问题必记。
数字为据:2024年以来,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建立党支部联系点34个,化解各类矛盾428起,协调解决问题152个;全县149名乡镇干部普遍联系群众1145户,联系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600余条,解决实际问题或化解矛盾760个。
汝阳县党员干部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化,让全县1.1万名党员,走出机关,沉到一线,联系群众11.4万户,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干部靠前“真动”,群众内心“主动”。“一核三化”带着“泥土味儿”的乡村治理实践,深入人心,农民主体更加突出,活力满满、悠然祥和、和谐有序的汝阳乡村善治画卷日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