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意法(二)
一、运典法
谜面引用典故,猜射时根据典故内容会意扣合谜底。灯谜中的“典故”,一般是指灯谜作品里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成语。引用典故能够丰富谜面内涵,强化艺术表现力,增加作品的韵味和情趣。
例如:愚公之家(成语一)开门见山
根据“愚公移山”的传说,愚公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着路,于是他决心带领家人把山搬走。可见,愚公家一开门就见到大山,据此扣合“开门见山”。
二、承启法
以文章中连贯的现成句子中的下句为谜面,猜射时承接上句含义扣合谜底;或以文章中连贯的现成句子中的上句为谜面,猜射时启动下句含义扣合谜面。前者叫“承上法”,后者叫“启下法”。
例如:夜来风雨声(寻人启事用语一)下落不明
谜面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道多少。”根据下句“花落知多少”的含义,会意扣合“下落不明”。谜底本指去处不清楚,在此別解为“(花)向下飘落的情况不清楚”。
三、问答法
问答法是指谜面设问、谜底作答的一种扣合方法。这类灯谜的谜面一般含有“什么”“如何”“怎样”“多少”等疑问词。用问答法制作的灯谜,其谜底是一个经过別解而含有谜趣的答案,与知识性问答题的答案有本质上的区别。
例如:兄弟情同什么(字一)捉
兄弟情同什么?当然是“手足”。但如果以“手足”作答就不是灯谜了,况且这则灯谜要求猜出的谜底必须是一个字。所以,我们要深入一层去思考:“手足”可以组成什么字?有了这一思路之后,只要将“手”替换成提手旁,就可以得到谜底“捉”。
课堂猜射
1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古代动物一,2字)
2 .杀给猴看没效果(菜肴一,3 字)
3 .梁祝翩翩不分离(服饰用品一,3 字)4 .鹬蚌相争(保险名词一,3 字)
5 .打起黄莺儿(字一,1 6 笔)
6 .千古之恨怎酿成(字一,1 2 笔)
7 .何物不怕火炼(字一,1 5 笔)
8 .几岁算成年(热点政治词一,3 字)
会意法(三)
一、运算法
运用数学思维,通过数量单位的换算,或通过加减乘除的简单运算来寻求谜底。
例如:游遍三山五岳(北京名胜一)八达岭
“三”与“五”相加为“八”。“山”和“岳”都是山岭。“游遍”是说都已到达。谜底別解为“八次到达山岭”。
二、漏字法
谜面故意将连贯而且有规律的词句中的个别字词漏掉,猜谜者要抓住所遗漏的字词去推敲出谜底。
例如:生旦末丑(俗语一)眼不见为净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习惯上分为生、旦、净、末、丑。谜面仅列出生、旦、末、丑,故意漏掉了“净”,据此推敲出谜底“眼不见为净”。
三、归纳法
对谜面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归纳,并以数量形式体现出来而构成谜底。归纳法类似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谜底中的系数是谜面上属性相同事物的总数量。
例如:江淮河汉(省名一)四川
“江淮河汉”是指长江、淮河、黄河、汉水,因此可以归纳为“四川”。“川”有水道、河流的意思。
四、分扣法
把谜面句子分割成若干段,然后逐段会意扣出相应字词而构成谜底。此法与会意法前九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谜面、谜底都明显可以分成多个部分,谜面各部分与谜底各部分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扣合关系。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语一)风平浪静
谜面是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是因为没有刮风,会意扣“风平”;“长河落日圆”是因为没有波浪,会意扣“浪静”。
课堂猜射
1 .八骏剩一半(字一,8 笔)
2 .十分热烈(字一,1 2 笔)
3 .八成人长得不像(民俗名词一,4 字)4 .金木火土(医学名词一,2 字)
5 .金银铜铁(我国城市一,2 字)
6 .解除戒心,畅所欲言(安全名词一,4字)
7 .孩子作业,父母包办(成语一,4 字)8 .厉害,猜对了(学校用语一,2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