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扬州城的童谣,不少人的回忆还停留在“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挎把刀,走你家门前砍一刀。”而对于如今的儿童来说,这样“古老”的童谣已很陌生。事实上,扬州童谣语言朴实,富有韵味,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魅力写照。通俗易懂的语言,琅琅上口的节奏,让童谣成为人们孩童时代的宝贵记忆,它不但具有艺术教育价值,而且具有文化价值。因为民间童谣真实地记录了当地人的语言、生活习俗、特有地名、特有事物,是研究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对语言学、民俗学,还是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都有参考价值。
而扬州人为孩子创作的丰富优美的童谣,不仅是扬州民俗文学的一种,也是情感的产物。据民俗研究专家柯玲教授在研究扬州育儿民俗时发现,扬州童谣教给孩子不少生活的本领,比如给孩子洗澡前,先要用水《拍拍胸》:“拍拍胸,洗澡不伤风;拍拍心,洗澡不害病。”又如水乡的孩子爱吃活虾,一边吃一边念《吃虾歌》:“先吃头,后吃尾。长了大了会游水。”这些情景歌谣既是生活的常识,也含有一些保健和生存的理念(如水乡孩子会水是基本能力),所以此俗现今在扬州一些乡间依然盛行。
此外,扬州的童谣和谜语,大多类诗。“麻布帐子大红被,两个胖子呼呼睡”。诵之琅琅上口,花生的形象呼之欲出,意趣盎然。柯玲教授认为扬州育儿民俗中含有许多蒙教内容,譬如极其注意形象思维的开发,就是一个传统。歌谣和猜谜等活动几乎形成了扬州地区由儿童至成人以至文人的一条完整的脉络,扬州民俗文学的繁荣,与育儿民俗中注重情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不无相关。
在扬州市民吴明珍的印象中有首儿歌十分有趣,“歪戴帽,斜插花,一斜斜到丈母家。走到堂前就下拜,丈人丈母一起拉。八仙桌子当中放,十二个盘子摆成花。新亲让我上面坐,风吹门帘看见她,穿绿的是小姨妹,穿红的就是她。梳油头,戴金花,八宝耳环吊子花。粉红脸,赛桃花,小小脚,一捺揸”。吴明珍说,这首儿歌风趣地描写了旧时扬州新女婿上门时的情景,一个漂亮且矜持的新娘子生动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她看来,这就是童谣的魅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在绵延不断的民俗代代传承中,扬州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地域文化以至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而对于童谣的传唱,更是娱乐身心、表达情感的体验,让孩子从小就能从中体验到扬州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