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李革非,30年来只专注做一件事: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轨道控制技术带头人、专家组成员,她长期从事航天器测控、轨道动力学与控制等研究工作,出色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十余次飞行试验任务和月球探测工程飞行试验任务。
牵着飞行器“风筝线”的航天人
“在天宫二号发射瞬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但其实,在它顺利升空之后,控制天宫二号的接力棒就交给了位于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遍布在全球的测控网,飞控中心可以监测飞行器的状态、遥控飞行器完成各种动作、实现地面与航天员的视频通话等。如果把飞行器比作风筝,那么牵风筝线的就是飞控中心的航天人。”这是2016年10月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解说词。李革非和她的同事被称为牵着天宫“风筝线”的人。其实他们不仅是天宫号运行轨道的控制者,2007年至今,他们已经为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飞船控制了运行轨道和交会对接轨道。目前,李革非和她的团队成员正在为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设
计轨道,准备了多达百余种的飞行预案。
从写方案到机房做试算,再到计算分析,确认正常控制和应急控制方案,1997年从工作了10年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20年的时间,她每天都和各种数据打交道,经常在晚上九十点钟,机房里还有她忙碌的身影。每当解决一个难题,她都会欢呼雀跃,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成就感。
出生于航天世家的李革非,在30余年的航天器测控生涯中,亲历了历次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飞控任务,先后获得国家级、部委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
把课本理论变成现实的“好学生”
在绕月探测工程中,她带领团队将轨道控制精度从设计的百分之二提高到万分之三;在我国交会对接任务中,突破远距离导引关键技术,解决了飞行器多目标精确控制的技术难题;长征七号火箭搭载任务,嫦娥五号试验器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不论是绕地飞行还是绕月飞行,飞行器轨道的细微变化和精确控制,都来自于李革非和她的团队日以继夜的努力和千万次的推算试验。
外表纤秀柔弱,却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火一般的热情。在追求中国航天梦的征程上,李革非以长年累月的付出,诠释着一个航天人对事业和国家长久不熄的热爱。
当被问及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记者本以为她会说自己见证了神一到神十一的发展全过程,但她却说是自己用二十多年的时间把大学课本上的交会对接理论变成了现实,这也使她在同学聚会时成为明星人物,昔日的同窗都特别羡慕她,能一直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虽然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她还一直坚守研究一线,特别令人敬佩。
同事心中不易追赶的偶像
提起李革非,“拼命”“敬业”是对她工作的真实写照。50岁的李革非,长年废寝忘食、不分日夜地工作,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同事颜华毫不吝惜对李革非的敬佩:“李工是我们中心很多人的偶像,我特别崇拜她。”颜华回忆起一件令她特别难忘的事情。2005年执行神六任务时,原始方案中有一个控制方案,对于这个控制方案做还是不做,存在不同的声音。李革非经过缜密的计算后,斩钉截铁地说:“不用做这个控制方案,保你返回没问题。”虽然风险和个人承担的责任很大,虽然李革非并不是领导,但她用自己的学术知识很明确地提出建议,特别有底气。“最后的结果很圆满。”颜华和同事以及中心的领导都对李革非竖起了大拇指。
李革非说自己喜欢在一线工作。虽然这么多年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她没有把成绩作为懈怠的资本,而是一直奋战在一线,做研究,带新人,她希望自己能一直在祖国航天事业的最前端工作到退休。她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成果写成了《交会对接轨道控制规划》一书,并已出版,成为交会对接领域的“专家”级教材。虽然身处研究的最前沿,李革非却一直保持着学习的态度。2012年,46岁的她取得了博士学位;她的硕士毕业论文还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毕业论文。用同事颜华的话说:“李工一直走在前面,我们怎么都追不上。”
因为眷恋,所以不舍;因为钟情,所以执著。璀璨星空,吾心所向,只有当个人梦想与强国梦想同频共振,个人追求与航天事业融为一体时,才彰显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对李革非30年扎根航天事业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