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首届“全国农商银行内训师大赛”已开启农合机构总体运行发展保持良好态势——中银协农合委发布《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19—2020》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00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8-08

农合机构总体运行发展保持良好态势——中银协农合委发布《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19—2020》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近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组织浙江、江苏、福建、江西、河南、云南省联社和北京、天津、重庆农商银行等9家农合机构编写的《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19—2020》(简称《报告》)完成,已由中国金融出版社正式出版。《报告》全面反映了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业发展的情况,详细介绍了农合机构当前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运行发展态势、机制建设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剖析了农合机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了农合机构为顺应经济高质量和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数字科技引领作用的实践探索;深入探讨了农合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零售业务转型等话题,展现行业发展特色。


《报告》认为,2018年以来,农合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金融监管部门关于深化农合机构改革发展的要求,坚守服务“三农”宗旨和支农支小定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资金实力不断增强,服务范围逐步延伸,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创新持续推进,是名副其实的“支农支小”金融主力军,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支农支小之路。总结2019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业发展,具有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资本实力不断增强、经营效益稳中有升、资产质量缓步提升四大特征。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农合机构法人数量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近一半。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农合机构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法人机构数量最多、网点布局最广的金融机构。尽管近年来部分农合机构在改制组建农商银行过程中进行了合并重组,但是全国农合机构法人总数仍保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到2019年三季度末,农合机构法人数量2181家,比2018年末减少57家,其中农信社从812家减少到713家,农合行从30家减少到29家,农商银行从1397增长至1439家,农商银行法人数量占农合机构的比重提升至65.98%。


第二,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8年以来,农合机构在稳固基础金融服务成果的前提下,进一步下沉网点,大力推进“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工作,聚焦普惠便民服务站(点)建设,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农民“家门口”“零距离”办业务。通过持续推进智慧网点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便民点、自助服务机具、手机银行等,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同时通过强化宣传培训,提高电子机具使用频率,不断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的深度和广度。部分农合机构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如浙江农合机构的“丰收驿站”、福建农合机构的“普惠金融服务便民点”。到2019年三季度末,农合机构约有营业网点7.12万个,简易便民服务和流动服务点16.13万个,布设ATM、自助服务终端等25.92万台,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满意度显著提高。


第三,丰富偏远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品种。2018年以来,农合机构不断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具功能,丰富服务种类,持续加强存贷款、中间业务、理财业务、支付结算等各条线产品研发,为不同层级客户提供所需的产品。一是涉农信贷产品更加广泛。深度挖掘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依托科技支撑,探索出一大批服水土、接地气的普惠金融信贷产品,基于大数据确定客户信用评分,依据信用评分确定授信额度,探索微贷技术,实现农户贷款批量化、标准化发放,促进农村地区的贷款降本增效。比如,福建农合机构推出“农e贷”产品,农户使用手机银行最快3分钟贷款即可到账。二是中间业务产品更加多样,从传统的汇兑结算、代收代付、工资代发等业务,拓展到电力、高速、烟草等行业资金代理业务,以及理财、保险、证券等财富管理业务。三是支付结算产品更加便民,切实将金融服务触角延伸至各民生领域,大力拓展新型移动支付渠道,推出ApplePay、Hce等云闪付业务、二维码扫码收单业务,并加强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


第四,以金融科技拓展金融服务渠道。2018年以来,部分农合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打破传统金融受制于物理网点的局限,打通物理网点、自助设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渠道,推动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不断优化网点布局,对实体网点进行智能化、自助化改造,为农村地区提供自助便民柜员机等便捷高效的智能终端设备,改善用户体验,降低准入门槛,拓展生活场景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高农村普惠金融覆盖面。大力发展手机银行,完善手机银行功能、提升手机银行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医、教”等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借助金融科技覆盖面广、推广传播快的优势,普及农村金融科技知识,有效延伸金融服务的地域和受众范围,加强农村居民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培养,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科技的认知度。


二是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2017年12月8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III:后危机改革的最终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银行资本监管的国际规则,要求银行业不断完善资本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2018年以来,农合机构根据监管要求,持续推动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业务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发挥经济资本对经营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刚性约束作用,构建资本占用和风险资产之间的平衡制约机制,健全资本预算机制,加强资本统筹管理,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不断增强资本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一,资本充足率总体平稳。2018年以来,农合机构通过补充资本、降低风险资产等举措积极提升资本充足率。2018年末农合机构资本充足率算术平均值为12.08%,进入2019年,受不良贷款增加和风险资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资本充足率略有下降,至2019年三季度末,资本充足率算术平均值为12.02%,仍保持良好的抵御风险能力。


全国各省、区、市农合机构资本充足状况差异较大,至2019年三季度末,有23个省、市、区农合机构资本充足率超过监管10.5%要求,资本充足最高的省份可达16.19%,有16个省、区、市农合机构资本充足率比上年末提高,但也有少数农合机构由于风险持续暴露,资本充足率较低。对比同业,2019年三季度末,农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05%,高出城商行0.54个百分点,略低于国有大中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第二,不断完善资本补充机制。2018年以来,监管政策进一步鼓励拓展农合机构资本补充渠道,如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修订)》(银保监发〔2019〕31号),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优先股补充资本。农合机构也积极探索构建与经营规模、风险控制相匹配的资本补充机制,打通资本补充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通道,充分考虑各种资本补充渠道的特点、成本、收益、时间等因素,有计划、前瞻性地安排和实施资本补充方案。一是增强内源性资本积累能力,在稳步推进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优化财务结构、业务结构和盈利结构,提升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度,推进盈利模式转型,通过不断提高盈利水平、控制成本支出等措施提高内源资本留存。二是拓宽资本外部补充渠道,稳步推动定向募股工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充实资本金的同时,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部分农合机构积极探索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可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比如,广州农商银行2018年3月发行100亿元二级资本债,2019年6月发行7150万境外优先股,募集资金98.39亿元,进一步增强了自身资本实力,提高了风险抵御能力。


部分农合机构探索在主板、香港联交所、新三板等资本市场上市,重庆农商银行、广州农商银行、张家港农商银行等农合机构开辟了港股、A股的上市渠道,新疆喀什农商银行、福建汇通农商银行、河北邢台农商银行和琼中农信社等农合机构在新三板挂牌,积极进军资本市场。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我国一些农合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风险控制水平、资产盈利能力进入国内先进银行行列(见表1)。


表1 国内规模较大农商银行及上市农商银行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各行2018年年报数据整理


第三,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2018年以来,部分农合机构强化理性、稳健、审慎的资本约束理念,实施资本有偿占用和资本优化配置管理,逐步改变以单纯的规模扩张进行外延发展的经营模式,保持资本与风险资产的同步增长。完善资本风险管理,改进资本风险计量手段,建立健全资本压力测试机制,不断完善压力情景模拟与测试手段,确保具备充足的资本能力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重庆农商银行、北京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农合机构稳步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扎实建设先进的风险量化体系。


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2018年以来,部分农合机构逐步引入经济资本管理指标体系,强化以经济增加值、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贡献能力考核指标的作用,以经济利润为核心深化经济资本考核,通过对经济资本的计量、分配和绩效考评,逐步实现按照产品线进行资本配置。强化资本约束意识,加大压降非生息资产和高资本消耗业务力度。注重发展低资本消耗的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推动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的资本集约化发展,助力经营转型和业务创新。


三是经营效益稳中有升。


全国农合机构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和资产配置,积极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总体呈现经营效益稳步提升、收入结构持续优化态势。


第一,盈利水平较往年基本持平。营收规模稳步增长。2018年以来,农合机构营业总收入稳步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2019年三季度末,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2398亿元,同比增长294亿元,增幅2.43%,增速下滑5.69个百分点。以江苏6家A股上市农商银行为例,江阴、张家港、紫金、常熟、苏农和无锡农商银行2019年前三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5.84、28.07、36.83、47.87、26.09、25.65亿元,同比增长12.89%、30.08%、22.22%、11.86%、13.90%、7.33%。


利润稳中有升。受逾期90天以上贷款真实入账、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等因素影响,农合机构业务发展呈现增收不增利格局。2018年,全国农合机构实现利润2725.03亿元,较上年增长22.59亿元,增幅仅0.84%,16个省、区、市农合机构利润实现正增长,其中海南农合机构利润平均增长118.75%(见图1)。进入2019年,农合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小微企业减费让利,盈利有所下降,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利润2394.19亿元,有18个省、区、市农合机构利润同比增幅为负。


图1 全国各地农合机构利润增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第二,持续盈利能力面临较大压力。净息差保持较高水平。近年来,农合机构净息差处于下行区间,但与银行业相比仍保持较高水平,因为农合机构的重点服务对象为当地“三农”和小微企业,风险属性较大,对应的风险补偿也较高。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农商银行净息差3.02%,在银行业中排第二位,比民营银行低0.47个百分点。2019年三季度,农商银行净息差降至2.74%,比民营银行低0.83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其他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见图2)。


 

图2 全国银行业净息差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利息净收入占比仍然较大。以6家A股上市农商银行为例,2018年除江阴农商银行外,其他5家农商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比重均在85%以上,其中无锡、张家港农商银行更是超过90%。从利息净收入增速看,2018年仅常熟、张家港农商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速超过营业净收入增速,其中张家港农商银行高达28.02%,利息净收入贡献度进一步提高。进入2019年,6家上市农商银行仍主要依赖利息净收入,但利息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如三季度末张家港农商银行这一比重下降至78.06%。


第三,资产利润率稳中略降。2018年以来,农合机构资产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运营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2018年末,农合机构资产利润率算术平均值为0.79%,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分地区看,25个省、区、市农合机构资产利润率高于监管标准,其中6个省、区、市农合机构资产利润率达1%以上,山西农合机构最高,达1.54%。到2019年三季度末,农合机构资产利润率算术平均为0.74%,比2018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12个省、区、市农合机构资产利润率同比增幅为负。与同业对比,2018年末,农商银行资产利润率0.84%,较去年下降0.06个百分点,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持平,比城商行高0.1个百分点,到2019年三季度末,农商银行资产利润率上升至0.92%(见图3)。


 

图3 全国银行业资产利润率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四是资产质量缓步提升。


农合机构继续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强化对潜在信用风险的识别能力,提前控制和化解信用风险,资产质量总体平稳。


第一,资产质量反映更加真实。合规真实反映不良贷款数据不仅是推进农合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农合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机构品牌形象的需要。农合机构严格落实监管部门关于做实贷款风险分类要求,将正常类贷款中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全部计入不良贷款。2018年末,整体逾贷比(即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降至100%以下。进入2019年,农合机构不断巩固逾期贷款入账工作成果,并推动逾期6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考核,贷款质量反映更加全面真实,经营更加稳健。


第二,不良贷款保持可控。农合机构整体面临不良贷款阶段性上升压力,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增加明显,主要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良认定趋严。2018年末,农合机构不良贷款余额8194.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990.52亿元;不良贷款率4.99%,较上年同期上升0.72个百分点。进入2019年,农合机构多措并举、持续加大风险处置力度,三季度末,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0.06个百分点至4.93%。


分地区看,全国农合机构不良贷款情况地区分化明显。2018年末,全国有15个省、区、市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率较上年同期下降,贷款质量有所改善,其中12个省、区、市农合机构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四川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率降幅最大,较上年同期下降2.29个百分点;北京、上海、浙江、重庆、深圳和福建6个省、区、市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率连续2年均控制在2%以内;13个省、区、市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率在2%—5%。进入2019年,各地区资产质量分化仍然较为严重,到三季度末,有18个省、区、市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最高的比年初下降了1.65个百分点,其余省、区、市农合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个别省份不良贷款防控压力较大。


第三,风险抵补能力维持稳定。拨备覆盖率小幅下降。受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入账影响,农合机构拨备计提压力上升。2018年末,农合机构拨备覆盖率110.7%,比上年末下降18.53个百分点。其中,12个省、区、市农合机构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上升;14个省、区、市农合机构拨备覆盖率高于监管150%的要求(见表2),北京农商银行最高,达1069.48%。从农合机构在全国经济区域分布情况看,仅东部地区农合机构平均拨备覆盖率高于监管150%的要求。进入2019年,农合机构整体风险抵补能力有所上升,三季度末拨备覆盖率111.92%,比年初上升0.95个百分点,但部分地区农合机构风险持续暴露,拨备覆盖率高于监管150%要求的省、区、市机构比年初减少2个。


表2 农合机构拨备覆盖率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天津滨海、陕西秦农、深圳农商银行当列)

第四,风险处置力度加大。农合机构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及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持续加大风险处置力度,多措并举化解不良防控压力,提升不良处置成效。


加大表内贷款风险化解。一是加大不良追责力度。落实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分析成因、厘清责任,明确处置时限和责任人,以责任追究推动清收处置工作。二是拓宽不良清收方式。把现金清收化解不良贷款作为第一手段,并注重拓宽清收思路,综合运用贷款重组、司法诉讼、核销剥离、信贷资产转让等方式降低不良贷款。三是加大客户违约成本。联合政府司法部门和其他金融机构,加大对失信客户的信息披露,对失信客户进行严厉惩罚。四是开展专项清收攻坚。持续完善不良清收奖惩办法,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并突出大额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推动清非工作有效落实。


加强表外资产清收。加强表外资产清收,是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提升农合机构经营效益的重要举措。农合机构通过建立表外不良贷款清收奖励转型机制,调动清收积极性,采取压实责任、推进专业清收队伍建设、加强债权维护等措施,灵活采用经济、行政、司法、打包处置、以物抵债、资产置换、分期付款等方式,加快表外不良资产清收。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今日农商行  -  农商银行发展联盟  -  中国银行业协会  -  贵阳农商银行  -  天津滨海农商银行  -  青岛农商银行  -  厦门农商银行 

Copyright © 2011 今日农信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海淀区金地华著   邮编: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