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神泉:康乾盛世的美丽传说

◆郎加明

(上接第1293期)

清帝为何13次巡幸五台山

坐落于晋东北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佛教中心。它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

川峨眉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我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并存道场。

历史上,曾有9位皇帝18次亲临山西五台山巡幸。这包括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成宗、元英宗和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清仁宗。其中,清圣祖康熙5次,清世宗胤禛(以皇子身份)1次,清高宗乾隆6次,清仁宗嘉庆1次。

众所周知,公元1644年农历四月初九日,由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统率的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共计12万清军劲旅,在山海关一战定乾坤,于五月初二日进占北京。这是金朝女真族亦即清朝满族第二次在北京定都执政。

那么,来自古辽东地区、人口仅几十万的满族人,其翻卷历史风云的执政者和主政集团,是靠什么方法来统治巅峰时领土面积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近4亿人的全中国呢?我的观点,主要是“五靠”:

其一,靠八旗劲旅开疆拓土;其二,靠文官体系治国理政;其三,靠民族联合维护统一;其四,靠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其五,靠经济变革发展民生。

对此,康熙、乾隆2人,是最不辞辛劳的。此中,像康熙六下江南、乾隆六下江南,都是人们在小说、评书、戏曲或电影、电视剧里常见的情节。

而被清朝视为“神京右臂”和“中华卫藏”的五台山,当康熙5次、乾隆6次巡幸时,且“携蒙古诸王”,则更是为了促进满族、汉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团结的。可以说,持续了130多年的康乾盛世,靠的是“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

据此分析,到底清朝皇帝巡幸五台山时是否曾驻跸代县峨口镇白云寺?是否曾给峨口镇正下社村普照寺题写“柏神泉”?经过查阅清朝《清实录》,我的研究和判断如下:

首先,清代皇家及其随行人员巡幸五台山走的是东路,即“北京-河北涿州-保定-山西五台山”;而非皇家各界人士朝觐五台山走的是西路,即“蒙古草原-山西雁门关-代州正下社-五台山”;

其次,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从未驻跸代县峨口镇白云寺,但是,乾隆却有四五次驻跸五台县台怀镇白云寺;

再者,一向标榜“以孝治天下”的乾隆,还真有可能为“柏神泉救祖母”的美谈题字和立碑。因为他既十分孝敬母亲即皇太后钮祜禄氏(满族郎氏),又非常崇敬祖父康熙绥柔蒙古各部的策略。

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他巡幸五台山为例,且看清朝《高宗纯皇帝实录》的记载:

农历“(二月)乙丑(二十二日),上自(北京)圆明园启銮,西巡五台…丙寅(二十三日)…驻跸(河北)涿州行宫…己巳(二十六日),上诣(保定)灵雨寺拈香,春分,朝日于东郊…驻跸灵雨寺行宫…庚辰(三月初七日)…驻跸(山西)台麓寺行宫…辛巳(初八日)…驻跸菩萨顶行宫…癸未(初十日),上诣菩萨顶拈香,阅步踏,赐扈从王公大臣并山西官员等食…甲申(十一日),上诣镇海寺、明月池、白云寺拈香,驻跸白云寺行宫…乙酉(十二日)…(返程)驻跸台麓寺行宫…辛卯(十八日)…驻跸(保定)灵雨寺行宫…庚子(二十七日),回銮(北京)圆明园”。

这也就是说,在公元1781年乾隆巡幸五台山的行程中,其它时间均是“瞻仰佛像、为民祈福”的肃穆气氛,唯有二月二十六日在保定灵雨寺和三月初十日在五台山菩萨顶,大家处于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很可能他让“蒙古诸王”讲故事。于是,便或许发生了乾隆御笔亲书“柏神泉”的事情。

诚如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文化学者李强所言:“历史长河充满了波诡云谲、扑朔迷离,留给后人无数‘假如’的想象空间。这也是历史的独特魅力之一。”为此,我执念于继续追寻有关“柏神泉”传说的证据和逻辑支持。

过去的东西均是历史。现代文化史、经济史表明,一处古迹、一位名人、一个传说、一首诗词、一曲歌谣等,就是一座“金矿”。它对于文创业、演艺业、酿酒业、餐饮业、旅游业等,其贡献率都是不言而喻的。近几十年来,某些地方爆发的诸葛亮、杜牧、潘金莲、西门庆等故里之争,便是这一经济规律的投射和反映。

当然,一则具有时空逻辑和人性逻辑发生在康乾盛世的“柏神泉”的历史故事,也可能像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阿凡提、蝴蝶泉、刘三姐、阿诗玛等一样,只是一个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美丽传说而已。但我觉得,为了故乡山西代县的乡村振兴,也是值得耗费一些心血力争“片羽重辉”的。

千年古村与五台山三脉相通

千年古村,无尽春秋。

据《大唐神州感通录》记叙:“代州东南,有五台山者,古称神仙之宅也。山方五百里,势极崇峻……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极寒,南号清凉山,山下有清凉府。”至今,这里依然风景绮丽,殿宇壮美,佛塔摩天,宛若仙境,到处是大草甸、灌木丛、牧场,以及冷杉、松柏、桦树等乔木。

然则,出乎世人意外,位于代县最东部与繁峙县最西部之间的峨口镇正下社村,却是比五台县县城距离五台山中心即台怀镇更近的地方。

倘若你穿越时空来到20世纪70年代前的正下社村,一定还会有“4个想不到”。这与人们印象中的黄土高原的反差太大了!

其一,正下社是“四水绿岛”与沿河湿地的核心区。代县特点是“两山夹一川”:南为五台山,北为恒山,中为滹沱河川。尤其在峨河与滹沱河交汇区,则是河渠纵横、绿树掩映和物产丰饶,堪与江南风光媲美的三角洲小平原。其1500多人口的正下社,处于东有峨河、西有霓河和南有人工河、北有滹沱河的4个村庄的正中心。

其二,“下社堡”为汉代军事防御城堡之一。自古以来,代州是中原农耕区与塞外游牧区的分界地,也是“中原门户”和边防重镇。2004年,山西省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名录中,“下社堡”是其“汉代军事防御三十九堡”之一。

其三,正下社有古寺庙、古院落和古松柏、古槐树。它不仅有普照寺、紫竹林寺、财神庙、奶奶庙、魁星楼、二郎庙、仙翁祠、五道庙等,而且有古戏台、古牌坊、古院落等。其中,在普照寺内,东有树高15.00米、中径0.98米的大柏树,西有树高14.00米、中径0.83米的大柏树。最重要的是在东边的千年古柏之下,就有颇似乾隆御题“柏神泉”的古柏井。

其四,正下社系百里寺庙带的北起点。实际上,在晋东北向来存在“大五台山地区”与“小五台山地区”的分野。而在“大五台山地区”,则有由“(代县)正下社寺庙群、峨口寺庙群、(繁峙县)岩头寺庙群、庄子寺庙群、(五台县)台怀寺庙群”,亦即5个寺庙群所构成的长达约140华里的百里寺庙带。

我是1959年上小学、1965年上中学和1969年参军的。小时候,我跟武存恩、铁新河、李玉林,时常到普照寺、过街楼、紫竹林寺玩耍。因为听老人们说:“喝了普照寺古柏井的水,清热解毒和预防疫病”,所以,我和小伙伴都喝过被村民视作“百神泉”的古柏根井水。

岁月是无情的雕刻刀。2022年8月,我从“正下社轶事”微信群中,听乡贤张有德说:“现在,(汉代)堡墙损坏非常严重,倒塌的只剩下很薄的一层啦!”而且“咱村过去的老井,都没有水了。打机井,得100米以下才见水!”古树木是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有生命力的“绿色文物”。还好,普照寺的两株古柏树,依然遒劲挺拔、枝繁叶茂!

回顾正下社的地理和历史,人们不难发现,这个千年古村与“中华卫藏”五台山竟是“三脉相通”的。

第一,文脉相通。代县正下社普照寺古石碑镌刻:“(该寺)为五台山铜瓦殿下院,佛殿辉煌,僧人聚会,观诸鼎石,圣像罗列。”这说明,“紫气东来”,该村普照寺就是五台山寺庙的组成部分。当你站在北山半坡的望台村朝东南遥望五台山时,一条从正下社至台怀镇的百里寺庙带若隐若现。

第二,水脉相通。发源于五台山南北流向的峨河,与发源于泰戏山东西流向的滹沱河是不同的--它自繁峙县木格村附近奔腾出山,在代县境内呈现两岸奇景:密集分布着峨口东村、峨口西村、上下木角、佛光庄、上下高陵、富村、正下社、东下社、西下社等近20个平原村庄。自然,从五台山向北历经矿化、过滤而流到正下社的深层地下水,那是永远相通的。

第三,商脉相通。据史料记载:清朝至民国时期,“内外蒙古进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络绎不绝,檀施云集”。在塞外牧主、僧侣、香客、游人等朝觐五台山的必经之地正下社,除发达的小麦、水稻、高粱、大豆、谷子、黍子、辣椒、烟叶、蔬菜等种植业外,曾有四五十家客货栈、店铺、中医馆、作坊等坐商。同时,正下社也有一些更敢冒险的行商,远赴外地或蒙古、俄国从事国内外贸易。

“五台山水脉+峨河浪涛声+驼铃古道+滹沱河湿地+“绿岛”良田+汉代军堡+古寺庙群+千年松柏+栖树鹭鹳群+老店铺作坊”,是当年正下社的最大特色和最厚家底,皆为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或文化遗产。

但十分遗憾的是,从前正下社太多的古迹、旧书籍、故事、老器具、技艺、逸趣、传统习俗等,早已隐入尘烟,很难再恢复原貌或挖掘出来重新亮相于世了。

柏神泉:天涯游子的根祖酒

历史上,我国曾有晋商、徽商、浙商、粤商、苏商、闽商、陕商、鲁商等大商帮。其中,纵贯今中国、蒙古、俄罗斯3个国家的晋商驼道,即“江南-中原-雁门关-漠南-漠北”之路,就是以山西商人为主体,由各地民众共同演绎过的传奇故事。

2022年7月,山西代县陈浩、阿根有与我建立手机联系。不久,他们给我发来陈浩收藏的“柏神泉:乾隆辛丑仲春御题”石碑照片,以及“代州-恰克图”等老酒坛照片。这让我很惊讶!

对此,我的看法:不管这些东西是真品或赝品,却再次佐证了“柏神泉”的美谈,还是流传很久、很广的。

可以说,至此,由“民间‘柏神泉’传说-《清实录》乾隆巡幸记载-正下社古军堡和古柏井-乾隆辛丑仲春御题‘柏神泉’”,所组成的比较完整的底层逻辑,正徐徐还原一个美丽传说的可能画卷。

清朝乾隆四十五年,阳春三月,湖北襄阳府一家客货栈门外。

“上驮架!--起程!”山西代州正下社一支商队的赵大掌柜掏出一个精致的小银酒壶,仰头喝了一口自带的家乡烧酒后高声喊道。

随即,大掌柜、二掌柜扳鞍上马,率领已在湖南、湖北卖完蒙古、俄国产的毡毯、肉苁蓉、毛皮、松香、马尾等北货,又从两湖采购的茶叶、桐油、皂角、蜡烛、竹帘等南货的驼队,由镖师及猎狗护卫,由信鸽、信犬通讯,响着一片“叮咚!叮咚!叮咚……”的驼铃声,按照“襄阳-赊旗店-洛阳-茅津渡-太原-代州”的线路,继续向北走,于五月返回正下社。

六月初,蒙古科尔沁部多罗郡王的儿子和儿媳,带领马队、牛群,从塞外草原自雁门关进入代州后,在次日由显旺村南渡滹沱河,来到河溪密布、绿树葱郁和寺庙众多、店铺林立的千年古村正下社。

当天中午,以乔里正(村长)为首,乔、郎、武、赵四大姓的头面人物,宴请台吉夫妇及管家。席间,从江南回来不久的赵大掌柜,代表全村各类商号,向他们赠送古柏井烧酒和湘绣《奔马图》。

六月十五日,沿着百里寺庙带抵达台怀镇的王子夫妇等,参加了香火缭绕、商贾云集、人流如织、热闹非凡的五台山庙会。在朝拜各大寺庙且贡献牛马后,复返科尔沁草原。

刚一入冬,多罗郡王母亲上吐下泻的怪病又犯了。这是一种请过许多名医都没治好的旧病。眼见奶奶痛不欲生的样子,王子夫妇急中生智,把从正下社带回的古柏井烧酒,当作药引子倒入药汤中哄着祖母喝下去。岂知,老福晋多年的沉疴宿疾,竟被策马扬鞭、能歌善舞的小夫妻治好了。(下转二三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