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鼓楼--雁门关下的一座文化地标

◆杨继东

代州鼓楼是代州古城的一座历史文化地标,是雁门古郡、代州古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的历史文化地标。

在文旅融合的当今,在“游山西、读历史”的大文化背景之下,更应该明确提出代州鼓楼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古郡雁门城、古州代州城的人文历史地理坐标,在雁门关中的文化地位。

代州鼓楼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的表述语:“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民谚,妇孺皆知,应县木塔世界文明,正定大菩萨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州鼓楼与它们齐肩并称,可见其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以及木构建筑的典范性。

代州鼓楼功能的转换和节点。代州鼓楼的兴建,它和长城外的少数民族部落崛起相关连,它和雁门关的地位相关联,它也和商贸之路的畅通繁荣相关联。战时它是重要的军事设施和长城附属设施,商贸繁荣的和平时期,它又是商贸重镇流通大城的文化地理标志。在大明初,代州鼓楼是军事基础设施,大明中后期,代州鼓楼则是商业重镇、流通大城的文化标志。

代州鼓楼实用功能转换的节点是“隆庆和议”。阿勒坦汗接受明朝廷顺义王的称号,结束蒙、明持续了200余年的战争和冲突。

此前代州鼓楼的功能是全职军事重点设施,边塞军情向决策机构输报职能;接收梳理军事职能、藏兵职能、武器职能。“隆庆和议”之后,代州鼓楼成了官员、名士们登楼宴集的地方,成了文人墨客们观瞻吟赋的名胜。

在“隆庆和议”这个节点上,代州鼓楼实现了职能上的两个转变,即军事职能向历史文化功能的转变,军事职能向商业文化的转变。随之而代州古城也实现了由长城前站指挥所向边贸重镇的职能转变,由冲突前沿堡向商业内流外输枢纽的职能转化。受惠泽的边境更是了的,《明史》“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裕7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消费升长。”

不用兵革,军民乐业,代州鼓楼转业,它以文化胜景的身份融入军民乐业之业中,成了文化消费。

说代州鼓楼文化地标之身份,不能仅提其融入文化产业事业之功能,还应提及一下其“隆庆和议”之前的职能,这才比较完整,否则会犯一个“买椟还珠”的文化大忌。鼓楼,顾名思义则是为鼓建的楼,存鼓、放鼓的楼。楼如同成语“买椟还珠”中的椟,鼓才是椟中安放的珠。按理讲,鼓是本,楼是末。鼓由官设,楼由官府建,是古代社会国家机器中的一个重要部件。鼓楼中的鼓是击鼓申冤之鼓,作战时冲锋陷阵之鼓,反映政策、修改政策民意之鼓。同时对一个地方官员来讲,鼓楼中鼓曾是发布政策、召集民众之鼓,选拔官员搞“策对”时选贤之鼓……

鼓楼之鼓始于古王国的人类聚落时代,那时聚落首领在中心处立架陈鼓,由专人看守。有贤士击鼓,表达自己的治理部落合理建议等等,要和首领面对面交谈,守鼓人会问明击鼓人原由,然后报给首领。征得首领同意,守鼓人将击鼓贤士带到首领府第。随着社会进步,此鼓也有专门设置的楼,专站守侯的军士,而且用途也多样化了。

代州鼓楼中的鼓也源于此段历史,也承担过许多重大历史职能,见证过战火的残暴血腥,目睹过历史巨澜波涛汹涌。今古鼓远去,空楼仍存,历史卖椟还了珠。但这个椟仍是代州雁门关历史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亲历者和参与者。

代州鼓楼,无愧于雁门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这个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