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宏漠南的晋商刘缸房

“刘缸房”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内蒙古民众和商人对活动在土默特平原一带代州(今山西省代县)籍商人刘氏家族开办的一系列商号的总称。刘氏是晋商中一个独特的典型,也是雁门关内代州知名的商业企业家族。刘缸房实际上是刘缸坊,因史料记载为刘缸房,社会公众亦称刘缸房,本文亦按刘缸房表述。

代州刘缸房家族原籍忻州。清初,始祖刘錄,二世祖刘一贤举家由忻州解元村青石头街(今忻府区九原街办解原村)移居代州王里都(今阳明堡南关)。刘氏迁居阳明堡后所从事的职业不得而知,因没有土地,不可能从事农业,只能从事商业、手工业等活动。清朝建立后把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到重要位置,而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可耕地面积数量有着直接联系。为了使大量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和耕种,从顺治年间开始即鼓励垦荒耕种,而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则成为清前期垦荒高潮时期。阳明堡刘氏正是在人丁兴旺却没有土地,而国家正鼓励开垦荒地的背景下走出雁门关到口外垦荒的。从阳明堡南关刘氏宗祠堂碑文和《恩赐耆英刘公墓表》得知,清乾隆初年,刘显就在内蒙古开发经营土地。“四世讳显者,念关内生齿日繁,膏腴且尽,垦田归化城之土默川。”刘显不仅是阳明堡南关王里都刘氏走口外垦荒第一人,而且极有可能是有史料记载的晋商漠南拓荒第一人。经考证,刘显在塞外的垦荒地是内蒙古土默特旗境内的土默特平原。

刘氏从农业种植业开始起步,逐渐发展牲畜业、农牧业加工业、农牧产品收购与经销、其他商品经销、旅店客栈业、物流运输业、金融业等,逐步发展为集农牧工商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刘氏集团的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方便牧民、农民和当地居民,可以钱货两清,可以物物交换,也可以赊欠等。此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牧区和农区的老百姓。某种意义上讲,刘氏家族具有收购农牧产品,加工农牧产品,销售副食品,组织工业品下乡的“供销合作社”职能。

代州历史上是中国北方知名的酒类酿造地区,早在金代“金波液”就名播北方。代州从酿酒原料、酿酒工艺和酿酒工匠等方面都优于北方其他地区。代州刘缸房族人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荫发了酿造黄酒和白酒,并成功打造成品牌占领漠南市场的。酿造黄酒的原料主要是黍子,黍子在土默特平原就能够种植。生产白酒的原料主要是高粱,辅料为高粱壳等,做白酒的曲(小曲)是麦麸和少量糠皮,酵母(酒母,俗称“肥头”)是玉米面。土默特平原气候不适宜种植高粱,但能够种植冬小麦、豌豆、莜麦等高寒作物。因此,刘缸房在内蒙古酿制白酒的高粱应当是来自雁门关内繁代走廊的代州、崞县和忻定盆地的忻州、定襄等高粱产区;其酒曲应当是当地的麦麸等;其盉酒匠是来自口里代州一带的;其酿酒工艺与代州应当是一致的,都是用大锅“十印锅”(口直径为三尺的锅)熬制的。受当时技术、工艺等限制,刘缸房酿制的白酒应当属于中度酒。土默特平原地广人稀,有广阔的耕地和充足的酿酒原料,同时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市场,而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和归化城、包头等城市和集镇,则是刘缸房潜在的酒类销售市场。刘氏在土默特平原既是农场主,也是实业家和商业资本家。刘氏实行的是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在家族内部实行小循环、内循环,这种经营模式,在一个家族内部实现了资本、原料、价格等经营要素有机协调,而不受外界左右,并在资金、货源、质量和时间等方面得到了保障。作为酒只是刘氏家族经营一项重要内容,而不是全部。刘缸房既是刘氏家族的酒类品名和商标,更是刘氏家族企业的代名词。

过去刘缸房给读者和社会一种误解:代州阳明堡南关王里道刘氏是开缸坊的,以酿酒为主业,其实不然。开缸坊酿酒仅仅是刘氏家族经营的一项重要业务或者品牌业务,而并非全部。清代,刘氏八世刘富从事运输业,拥有庞大的驼队,号称“骆驼老财”,并以重金聘用武艺高强者,组成人数可观的护镖队,有“月月骆驼四季镖”之说。刘氏家族的驼队北上圣彼得堡、恰克图、库伦,西去兰州、西宁、迪化、西营古城等地,与蒙古人和其他国家的商人和牧民等进行交易。九世刘清栋(字辅臣)例授登仕郎,在京城开绸缎庄。清光绪年间,九世刘璜、刘瑨、刘璠兄弟三人在包头一带经商。民国八年(1919年),十世刘凤岗(字子高)、刘泽厚(字兑山,小名艮恩)在代县发起组建阳明堡西磨河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农业灌溉、榨油、磨面等农工商活动。该公司章程规定,每股八十吊。这是代县历史上有关股份有限公司最早的记载。从《土默特旗志》《刘氏族谱》(阳明堡王里道)等史料得知,刘氏生产经营的行业包括:土地开发、生态修复、种植、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酿造、运输、物流、粮食销售、生活日用品销售以及当铺、钱庄等金融业。其实力最强的则是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阳明堡南关刘氏在内蒙古土默特平原的土地集中在土默特旗,即今天的土默特左旗,其中:白庙子村24顷,杭盖村70多顷,塔布子村100顷,口肯板村126顷,总共270多顷,即27万多亩,占代县目前耕地的一半以上(根据国家2020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代县耕地面积约48万亩)。可以说,刘氏是清末民初内蒙古土默特平原上少有的大地主和农场主。酒是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刘氏家族酿造的酒因采用了代州传统的酿造工艺和大曲,使酿造出的酒更加甘醇、绵厚,而享誉归化城、包头城和土默特平原的蒙古包和村庄等地。刘氏家族在土默特有多少酿酒的缸坊没有史料记载,只能说有十多个甚至几十个。凡刘氏的陆陈行商号都有可能开办酒缸坊。《绥远通志稿》载:“(大青)山前后及后套之乡村,商号亦多,且其营业皆农商并重,货贷皆行。口外有所谓代州刘缸房者,其名尤著。归(绥)、萨(拉齐)、和(林格尔)、托(克托)各厅遍设分号。

在清代,刘缸房刘氏家族是代州屈指可数的大商人和富户。在代州阳明堡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十二南关一柳沟,顶不住王里道一圪嘟。”意思是说,阳明堡南关十二条街和柳沟两地的居民加起来也没有刘家富裕。在1997年出版的《土默特旗志》(上卷)中,与“刘缸房”其相提并论的,皆是内蒙古赫赫有名的其他大商号。刘缸房刘氏家族的商号呈点、线、面分布,从代州阳明堡南关(王里都)出发,经代州城出雁门关,出杀虎口到归化城、萨拉齐、包头等地,沿途都有刘缸房的商号和土地。传说,刘氏家族的人员从代州阳明堡出发到归化城、萨拉齐、包头等地,约半个月的路程,每天歇脚、住宿都是自己家的店,而无需住其他人家的店。商号遍布归化城、包头城,以及前套的萨拉齐、土默特旗、托克托县和后套的五原等县。即便在京城、张家口、多伦等地,也有刘氏家族的铺产和商号。《土默特旗志》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西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途中经过代州阳明堡时,光绪皇帝驻跸堡内贾秉衡宅院,西太后驻跸南关刘缸房刘氏的寿山堂宅院。十世刘桂芬带领全族有功名人员接驾,十世刘雨田负责款待并捐献银粮。因接待周详,故西太后许诺:只要大清的天下立一天,你们就可以发展一天。

刘缸房不仅是代州的一张名片,更是晋商、代州商人的一张历史名片;刘缸房不仅是刘氏商号的代称,也是商标和品牌;刘缸房就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内蒙古土默特平原的“草原王”“老白汾”或者“三关老酒”。刘缸房是晋商经营酒类的典范,也是晋商开发土地、经营农牧业的典范,更是晋商农工商一体化、集团化的典范。它解决了“走口外”穷苦人的就业和温饱问题,为内蒙古西部草原、绥远地区众多的蒙汉人民提供了优质的粮食及其副食品,为内蒙古西部草原、绥远地区和晋北市场提供了优质的美酒,同时也培养了酿酒人才,积累了酒业管理的经验,为内蒙古西部地区酒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