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缸房的历史传承和代县酒业发展概况(上)

代州黄酒历史悠久,代州历史上是中国北方知名的酒类酿造地区,早在金代“金波液”就名传北方。代州从酿酒原料、酿酒工艺和酿酒工匠等方面都优于北方其他地区。代州刘缸房族人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酿造黄酒和白酒的产业,并成功打造成品牌占领漠南市场。

“刘缸房”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内蒙古民众和商人对活动在土默特平原一带代州籍商人刘氏家族开办的一系列商号的总称。“刘缸房”位于代县阳明堡镇,在当时是晋、陕、蒙实力最强的酒坊,基本占领了这三个省份的市场,尤其是内蒙古。

酒是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刘氏家族酿造的酒因采用了代州传统的酿造工艺和大曲,使酿造出的酒更加甘醇、绵厚,而享誉归化城、包头城和土默特平原的蒙古包和村庄等地。

刘缸房是清末民初内蒙古西部地区,特别是土默特平原最大的酒类生产、经销企业和最知名的商标,也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农工商联合体”。“刘缸房”的市场极大,影响深远。据传,清代时期,刘氏八世刘富从事运输业,拥有庞大的驼队,号称“骆驼老财”,并以重金聘用武艺高强者,组成人数可观的护镖队,有“月月骆驼四季镖”之说。刘氏家族的驼队北上圣彼得堡、恰克图、库伦,西去兰州、西宁、迪化、西营古城等地,与蒙古人和其他国家的商人和牧民等进行交易。

刘缸房是晋商经营酒类的典范,也是晋商开发土地、经营农牧业的典范,更是晋商农工商一体化、集团化的典范。它解决了“走口外”穷苦人的就业和温饱问题,为内蒙古西部草原、绥远地区众多的蒙汉人民提供了优质的粮食及其副食品,为内蒙古西部草原、绥远地区和晋北市场提供了优质的美酒,同时也培养了酿酒人才,积累了酒业管理的经验,为内蒙古西部地区酒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缸房”中最初的酒师爷名为贾喜顺(1878-?),他在1898年正式出师。其不满足于延续传统黄酒的酿造方法,对我国北方深藏于民间几千年以来的多种黄酒酿造工艺进行了多年的挖掘、研究、整理,并通过对多样黄酒酿造工艺书籍进行研究学习,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工艺,酿造的黄酒色泽金黄、清亮透明,香气浓郁。

“刘缸房”市场的扩大与贾喜顺的制作工艺息息相关。贾喜顺是代州黄酒有记载以来最早的做酒师傅。他系统性地总结了制作黄酒的工艺流程。当时工艺的传承均为师带徒的形式来口口相传的。

第二代传承人为王满德(1901-?),师从贾喜顺,他完整地继承了贾喜顺酿造代州金波黄酒的衣钵,并将该酒酿造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第三代传承人王效功。

第三代传承人为王效功(1924-2003),王满德之子。他最先开始的是家庭作坊制酒。20世纪70年代末,代县县委、政府成立了代县酒厂,鉴于阳明堡长郝村王效功同志祖上就因制酒闻名遐迩,本人又掌握娴熟的制酒技艺,特聘为技术副厂长。在位期间,他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对于制酒的技术工艺有着进一步的研究、创新。

1984年,所制酒品曾获得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山西省优质产品奖”,产品远销内蒙、陕西、河北、北京等地,口碑极好。这是历史上山西黄酒产品中仅有的两块优质产品奖之一(另一块为汾酒厂的古井亭牌杏花黄酒,已停产)。

第四代传承人为续英(1955-2022),原代县酒厂技术副厂长。师从王效功,接任副厂长后,为改进工艺,扩大生产,他曾多次远赴沈阳、天津、河北等地考察学习,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制酒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规模性的生产。

第五代传承人为王华祥(1959-2013),师从续英,全面掌握了酿制黄酒技艺,曾任原代县酒厂技术员,2000年改制后负责山西四达酒厂黄酒生产车间业务。

(本文由李全锁口述,本报记者周欣宇、谭佳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