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口挠阁的二十年传承路

◆杨继东

(上接第1320期)

第二回 元宵市府拜年 玩艺勾牌飙红

话说新一届峨口镇党委、政府主抓实抓峨口挠阁,县里又鼎力支持全县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峨口挠阁传人和老、小演员的热情如干柴喷汽油,火势越烧越旺,仅一月份几天的功夫,峨口镇全镇上下闹文化的大火就燃烧得烈焰冲天,各村的村干部和挠阁传人决心要闹个红红火火的元宵节。闹玩艺的组织人和村干部纷纷到镇里和镇领导请示,他们不仅在本镇闹,要领导和县里元宵节文艺指挥部联系联系,请他们安排时间地点到城里表演,用挠阁展现一下峨口人的风采和精神面貌。条件是费用自负,不给县财政增加负担。镇领导的心情也和挠阁传人们的心情一样,他们进城与相关领导和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争得了正月十五这天的表演机会,并明确安排了峨口挠阁表演队伍的入场时间、进场地点,安排了安保人员,整个演出都纳入县里的文艺活动的整体安排中。

2002年2月26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峨口挠阁的表演轰动了整个县城,当他们在县旧电影院广场表演时,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几乎全城的安保人员都集中到那里维持秩序。那天正巧有市府检查春节安全的领导,他们看了峨口挠阁的表演和表演时的场面,也十分的激动,感到震撼,建议县里领导和市府联系一下,到忻州去给全区人民拜个年,到市府大院拜个年。县市领导相互沟通后,决定正月十七到忻州市和市府大院去拜年。

2002年2月28日这一天,峨口挠阁的表演又轰动了市府大院。经市电视台实况播放后,又轰动了全市各县和忻州市城区主街道。轰动的爆燃点有二:一是感动了交警。二是在市府大门口、市府大楼前放炮。在讲述这两个燃爆点之前,先解释一下本回的标题“元宵市府拜年玩艺勾牌飙红”。前半句已讲明白,正月十七到忻州市和忻州市府拜大年,玩艺、勾牌两词则有点生僻。在民国年间及更早时期,人们把“打地摊耍把戏卖艺”如说书、说唱、杂技、魔术、社火等统统称之为闹玩艺,意为地摊“货”,小打小闹,不入台榭亭堂,耍完一段,求要观众的“打赏”。耍玩艺也是低层艺人“谋生存、养家糊口”的一种生存技能。勾牌则是今天的节目预告单,上世纪还用的“戏报”,即将今天要演的节目写在一块专用的、讲究的木牌上,立在地摊的边缘,是地摊演出的专业词。如果进戏园子,上讲究的舞台演出,此类戏报或节目预告叫勾棚,将戏报专用木牌挂在舞台台口处的露明柱上。

好了,咱们接着讲“飙红”的两个燃爆点。第一个是交警管制护送拉运挠阁架子的皮卡车。正月十七闹红火,街道封闭管制,除闹红火专用车辆,其它车辆一律不准通行。那一天,拉运演员的8辆大巴车顺利通过,停在市体育馆门口搞演出准备,拉运花草、架阁、挠架等道具的4辆皮卡车被拦在了进忻州市的卡口。车队领队郝拽弟可急坏了,反复向卡口民警解释求情放行,出于安全考虑,民警坚决不放行。一会儿联系演出的电话打过来了,要求快走,郝拽弟急得要命。民警不放行,郝拽弟又联系不上市文艺活动指挥部,弄得他满头大汗在地上打转,仅仅半个多小时上嘴唇迅速暴出一串水泡。民警见郝拽弟心急火燎之状,特别是那“新生”的水泡,急忙安顿好卡口,自己“押着”车队进了市,安全送到体育馆。峨口挠阁表演队伍到市府门口后,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多了,炮手们没用一分钟时间,在市府门口一字长溜排好了24响铁炮,在铁炮前又撒出黑乎乎一道火药线,正准备点火,市政府的门卫叫停了。这24响铁炮该不该在市府门口放,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镇领导在征询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后问炮手“绝对安全吗?”“绝对!”炮手拍着胸脯保证。“放!”镇领导下令了。炮手得令,一眨眼24响铁炮轰响起来,紧接着近万响的鞭炮,在院里由炮手拉着跑着响起来。稍顿,大鼓猛奏,唢呐声大作,花枝招展、亮丽鲜艳的挠阁列成队扭起来。仅仅十几分钟,市府大院内外人潮涌起,人们沉浸在古老的挠阁舞蹈和美妙音乐之中,享受着峨口挠阁构筑成的亦仙亦幻的文化世界中。

2002年正月十七忻州拜大年,此举一炮打响,名震省市。这次是自带行李干粮,自负差旅费用;自己联系报名,自己抢“占”地摊。以后数年,峨口挠阁到忻州演出的性质就变了:是调演参演,是必演展演;是主打品牌,是主场压轴。峨口挠阁连续数年到市府闹元宵拜大年,叫好叫座反响强烈。2004年元宵节,市委宣传部决定慰问一次。这个慰问叫得响亮,但内容却非常简单,管一顿工作餐,但这一个工作餐,又引起了另外一次“轰动”和震撼!

当领导告诉大家演出结束后,到当时的实习饭店就餐,结果来了660余人,那次演出入册人数是460余人,一下子增加了200人,何也?是蹭饭吗?非也。没入册的人员都是为挠阁演出服务的亲戚家属。从峨口到忻州坐大巴专车也得用时两个半小时,一路颠簸到忻州后,要化妆、给架阁上弄花草,一句话,峨口挠阁从出发到忻州,演出后再返回峨口,至少折腾12个小时,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演出的成功,参演队员的家属,自动驾车搞服务、搞后勤,这就是近200人的来历。

所以,这溢涨的200人,不仅应该坐,还应坐得心安理得。当市领导和相关单位了解实情后,马上另安排饭店,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又增加了几道硬菜。

第三回勾牌勾舍“打“”挠” 爆刷《星光大道》

本回的题目中有个“打”字和“挠”字,这是包括峨口人在内的代县人、大同人、内蒙人讲的一个乡俚俗语,形容用肩头将人或重物“顶举”、“托举”至高空。所以,办玩艺“挠阁”通常称为打“挠阁”或挠“挠阁”。本书中已经讲过,古代官方的戏园子杂技演出的宫,通称“勾栏”、“勾舍”,意为有舞台、有勾栏画栋的观看包厢。勾栏、勾舍亦或勾棚,是古代王爷诸侯、达官贵人出入的地方,是上层人物文化消费的专门场所,这些场所为历史学家所认定,更为近年来的考古新成果佐证。洛阳有东汉末和三国时代的勾舍遗址清理发掘,山东、河南、四川有汉画像砖出土佐证,秦始皇陵有戏剧杂艺佣陪葬坑发掘清理。特别是发展到宋代,官方戏园子的建设已经成了城镇建设的必要标配和必须专配,否则就违反了大宋的“城市规划法”。

话头从历史上的“勾牌“”勾舍”上扯回来,回归到地摊演出和舞台演出之上。峨口挠阁抢抓了一次既是“勾牌”性的演出,也是国家大舞台上的惊艳表演。

2006年4月28日,峨口挠阁参加了央视综艺频道《星光大道》栏目在忻州录制的专题节目《星光耀忻州》的演出。这次演出既是勾牌--最基层地摊式演出,也是勾棚--国家最大舞台式演出,是一次难得的最大剧院与最基层地摊相交式的演出。节目播出后,不仅峨口挠阁艺术形式出了彩,而且节目还爆了屏,成了山西地域及全国各地山西人的“网红”节目。

2006年4月29日,《山西日报》对4月28日下午的现场活动作了简讯式的报道,记者高建华在报道中说“今日下午,忻州顿村文化广场,天为幕、地作台,成为一片歌的海洋、舞的世界,一台展示忻州特色、山西风情,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五·一”特别节目《星光耀忻州》正在这里演出录制……”。高建华又在报道中介绍了节目表演录制现场盛况,本次节目由央视主持人毕氏、阿宝、外籍留学生等共同主持,老艺术家郭兰英,梅花奖获得者成凤英,歌手张琛、额尔古纳等与忻州参演的700余位民间艺人同台表演交流。

为了说明峨口挠阁在此场面“出彩”、“爆屏”的不易和难得,有必要也讲讲他们在此活动中的“获得”、“增长见识”和“放眼看世界”。峨口挠阁传人获得的第一点是:突出的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之新的表现是发展生产、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峨口挠阁要紧紧扣住时代主题,表现出这些“新”的方面。峨口挠阁获得的第二点是:鲜明主色调--忻州地域文化特色。峨口挠阁传人参加本次活动,深切感受到了,活动以忻州的山、水、关文化为主要内容,以鲜明的五台山、雁门关、黄河为地域特色,以群众队伍为主阵容。那么峨口挠阁的造型扮相一定要以历史文化名城代县、长城雁门关为文化特色、为地域特色。代县、长城雁门关这两大项就是峨口挠阁艺术形式表演的主体内容。峨口挠阁获得的第三点是:建设强大的文化主阵--群众自己就是主阵中的一员。本次《星光耀忻州》群众文化活动,全程参与上舞台与主持人、艺术家互动演出的人数多达7个市、县、区1100余人,全市70%的艺术形式参加了展演和出镜。峨口挠阁传人坚信,峨口挠阁要发展传承好,必须自己把责任扛起来,自己干起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挠阁自己“挠”、自己“打”。

《星光耀忻州》还告诉我们,峨口挠阁有条件在舞台上“打”、在舞台上“挠”;有机会在地毯上“打”、在地摊上“挠”。峨口挠阁也像勤劳的峨口母亲一样:既能上得了厅堂,也能下得了厨房,只要有机会,勾棚“打挠阁”、勾牌“挠挠阁”。

峨口挠阁通过走星光大道,在央视综艺频道“克隆”的那座农村“文化大院”,高歌峨口新农村、高歌雁门关南北新农村,进入各级有线电视台后,马上“爆屏”,成了一个民间艺术单科“网红”。“网红”的表现之一是,引发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老代州人”之乡愁,那些第二、第三代已经扎根在外的代州人,在网上亮出自己的身份,借挠阁讲述自己的祖籍和山川风物,在网上讲孩提记忆和思乡情节。

高女士,年届90岁,三个儿子都很成器,一个在省城、一个在南京、另一个在广东,老人家对老乡讲了挠阁引发的乡愁:只要听到“咚、咚、咚”的铁炮声,“嘟哇哒、嘟哇哒”的锁呐声,就知道是挠阁出来了,是(喃)峨口的挠阁,那个好啊!真的叫好!

乡愁是一种文化记忆、文化回忆,还有心中挂念。年届90高龄的高女士,一般讲是没有“诗和远方”即年轻诗人之情,更不可能在老乡面前矫情,那是她真正的乡愁,真正有诗意的抒情。峨口挠阁引发了峨口人、代县人的乡愁,他们要“留言”、要抒发一把感情,所以引发了“爆屏”,成了民间艺术的“网红”。还有一名安家落户京城的转业老兵,峨口挠阁也是他的乡愁,他填词一阕,发在网上,歌颂峨口挠阁一喉《沁园春·峨口》(仅录该词下半阕):长亭石塔牌楼/映古色农居照壁庥/望天篷梁下白云绕寺/碧霞宫顶/紫燕鸣秋/拱秀摩崖/以村分水/碑记奇英佳话留/炎黄子/续挠阁红火/千载音悠。

他的网名更乡愁“峨岭村夫”,峨口村就在峨岭大山之阴的脚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