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口挠阁的二十年传承路

(上接第1322期)

第四回 盛世共襄非遗趁势峨口申遗

文运国运相牵,文脉国脉相连。

2006年,峨口挠阁文化趁国运、国脉大盛之势,也来了个大提升、大飞跃,来了个代县非遗申报大引领。这一年,省级“非遗”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申报迈开了坚实而成功的一步。

话说2006年,国家的重大文化行动仅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就有两项。这两项国家文化行动对包括峨口挠阁文化在内的,散落在群山丛中、犄角旮旯的民间艺术小种影响巨大、辐射广泛,其穿透力和号召力极强。在非遗领域中,第一个国家文化行动是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第二个国家文化行动是确立“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

峨口镇领导和峨口挠阁传人,尽管处于最基层,但是他们马上进入了国家文化行动非遗这个频道,并自行统一到国家发射的“波段”和“频率”上。他们的这个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源于走了一趟央视综艺频道《星光大道》的“发热发酵”和“胸怀挠阁放眼全国文艺界”的新视野。走一趟《星光耀忻州》,有三个阶断:第一个是排练阶段,在这个阶段是自己和市里艺术指导的眼界和胸怀。第二个是录制阶段,这里则是栏目导演和艺术总监的眼光和胸怀。第三阶段则是栏目正式播放和自己回放阶段。这个阶段非常重要,自己看自己,自己看经过高手剪辑加工过的演出,优点和缺陷、目光和胸怀一下子就坦露无遗。经过了比对,所以最易接受,最易提高自己、认识自己、改造自己。

峨口镇领导和峨口挠阁传人经历了两个国家文化非遗行动,又亲自走成功了《星光大道》所设置的三个阶段,他们在更高层面、更广视角下审视自己的“峨口挠阁”这个曾经的地摊玩艺,他们才发现了自己拥有的祖辈珍视的以家庭演出的这个地摊玩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大宝贝,是一枝奇葩。来代县的文化专家和本地的专家都给峨口挠阁传人讲秦始皇的戏俑坑、汉代的百戏杂艺、新疆康家石门子岩画等等。最后,峨口镇领导和峨口挠阁传人们,对峨口挠阁艺术和挠阁文化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和有文化艺术高度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峨口挠阁是广大人民群众公认的、文化艺术专家高度赞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中、“非遗”名录中一枝文化艺术奇葩。峨口挠阁以母体文化--古代军乐《铙歌》的身份,见证了雁门关南北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和历史发展进程,所以它是雁门文化中“民族融合、共同发展”要义精华的重要载体。峨口挠阁在艺术历史方面,它以胡汉歌舞相互融合发展的历程和最终的形态,既见证了多民族在雁门关南北杂居共处、混血融合的复杂历程,也成了多民族融合后,最终成为汉族大家庭中一员的文物载体。峨口挠阁文化中蕴藏的民间信仰,还是胡汉混血融合后形成的新型汉民族共同拥有的爱国为国精神价值,为大众谋福祉的思维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求发展的向上生存方式等的艺术载体、文物载体和历史实证。峨口挠阁文化是雁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的构件之一,是中国民间绘画画乡的重要支撑之一。

站在雁门关的历史文化高度,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程即民族融合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中华民族史的眼光,审视峨口挠阁这个民间艺术形式或独立的艺术小种,包括峨口人民在内的代县人,包括省里文化专家在内的许多国家级文化专家、艺术大咖,共同发现了它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多与雁门关的血肉联系;发现了它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发现了它的雁门关上古军乐属性、雁门古代军人的品质秉赋,古代军人负重乐观,热爱生活、歌颂生活的军人情怀。峨口镇领导和峨口挠阁传人的认识,省市县行政领导的认识,国家和地方文化专家的认识都统一集中在峨口挠阁拥有的丰富的雁门关军事文化属性,都统一在胡汉交融形成新的汉民族这个历史焦点上,都聚焦在民族团结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个中华民族发展基点上。无论是代县人还是省内外专家,都形成了申遗的共识,开展了研究挠阁艺术、挖掘挠阁历史、走访挠阁传人、征集挠阁文物、搜集挠阁鼓谱铙谱的琐碎工作中。

申遗工作县里的力度也很大,不仅提供资金保障,还直接拿在手上,成立了县申遗领导组。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陈月峰任申遗领导组组长,峨口镇党委一把手、县文体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县文体局。省文化厅也十分重视代县的申遗工作,时任厅长成葆德直接委托厅非遗中心主任赵中悦与代县对接,承担了项目申报书中必报的辅助资料的全部影像资料的拍摄、剪辑制作工作。赵中悦主任数下峨口拍摄毛片,数上京城沟通,按文化部的要求,制成了高质量申报影像资料。

时任《中国文物报》办公室负责人的陈利忠,也为峨口挠阁申遗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他利用工作的便利,即在给领导、专家送《中国文物报》的时机,将代县的宣传资料、峨口挠阁图片等一并送至他们手中。他还帮我们见到了郑欣淼、罗哲文、李文儒、张囤生等老领导、老专家。众多老领导、老专家对峨口挠阁的早知道、早了解、早研究,对峨口挠阁申遗成功起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他们还用代县土话俗语的表述体系为同仁同行解释“挠阁”,还起到峨口挠阁“代言人”的宣传推荐作用。2008年6月,峨口挠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五回劲舞齐鲁国节造势喜迎奥运

2008年5月8日至10日,首届中国秧歌节在山东省的胶州市和青岛市举行。本次秧歌节规格很高,它由中国文联、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舞蹈家协会、山东省文联、青岛市委宣传部、胶州市人民政府、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承办。本次秧歌节阵容庞大豪华,参赛的代表队来自全国各地,有广东、辽宁、陕西、河北、湖北、四川、江西、安徽、山东、山西等22个省市选派的代表队。代表队带来的节目独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有些节目或艺术科种,不仅在国内有名,在国外亦很有影响。

峨口挠阁也参加了本次盛会,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点名指定,特邀参加中国首届秧歌节。峨口代表队的阵容也很豪华,18架挠阁参加演出,全队演职人员多达110人,领队是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月峰和原峨口镇党委书记李敢峰。本次出征路途遥远,租用了专车大巴3辆,还有警车1辆、小轿车1辆、面包车1辆,临时聘用随队医务人员2名,交警2名,还从忻州旅行社聘资深导游负责沿途食宿,以保证整个代表队沿途及在山东期间,健康安全,舒适快捷,特别是帮助代表队应对沿途和在外期间的突发情况。峨口挠阁代表队,队伍庞大,女人孩子占三分之二还多,易发事,多发事,尤其是饮食安全难控制,不易把握。

这支演出队伍女人娃娃居多,行程1060公里,安全抵达目的地,并再安全返回峨口,全程2120余公里,实属一件较大较难的交通运输任务。领导和导游几经斟酌、反复推演并征求司机和沿途节点城市旅行团的意见,最终绘就了一张成功的行进路线图。

参加首届中国秧歌节,在胶州和青岛的两场演出,峨口挠阁出彩了!叫好了!网络也蹿红了!当地的生活、文艺类,大、小报刊都在头版醒目显著的地方刊登了峨口挠阁的演出照。

峨口挠阁能在此次国字号秧歌节上,在孔孟之乡的齐鲁文化大地上出彩,绝非易事,特别是本次秧歌节的主题是“扭起秧歌迎奥运”,主题严肃重大,造出欢乐成功之势要求更高。更为高难的是演出地点,是历史文化深厚、中华文明之源的齐鲁文化沃园之处。峨口挠阁没有厚重的文化含量,独特的艺术形式,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难以叫好出彩的,落个“平平”是正常的。但是,我们有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渗在土壤中古军乐《铙歌》的文化基因,有数千年来戍守将军贵族府中百戏杂艺空气中飘荡的艺术细胞分子,我们还是亮出了四射的艺术之光,显现了一刻高光的时刻。

首届中国秧歌节不仅表演,还有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文联领导、中国舞蹈家协会的领导、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舞协的老专家、教授和表演艺术家。参加首届秧歌节各代表团的领队及艺术指导也出席了研讨会。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领导、专家、各代表队传承人以及应邀参会的名流艺人,总计100余人。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月峰按组委会要求,代表代县团作了5分钟的有关峨口挠阁艺术渊源、艺术基因、艺术表现力和传承发扬的演讲。由于峨口挠阁精彩表演给与会专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又有深厚的峨口挠阁文化托底,陈月峰本人精彩的演讲,仅仅5分钟时间,竟引发全场三次热烈的掌声。会后,央视记者又对陈月峰做了专访。

峨口挠阁精彩的表演,轰动了山东半岛,成了艺术界和媒体的焦点,不仅央视做专访,新华社还以图配文的形式,向全国发了通稿。

从镇里抓文化强镇,到县里作为名片,再到峨口挠阁申遗入列,直至参加迎奥运重大国家文化行动,已经历了整整7个年头,对挠阁文化的研究已进入了深化的快车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理论成果。陈月峰在研讨会上讲了峨口挠阁文化的五大特点,在业内和文化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他说峨口挠阁自汉代缘橦盛行以来,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沉淀,已形成了如下显著特征。(一)春节民俗文艺活动与峨口挠阁表演的相互依赖性,峨口挠阁表演者,从正月初三、四开始,到正月十七整理存放道具、服装,实际操练半个正月,心中谋划一个腊月,参与家庭多、影响面广、带动力强,容易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狂欢心潮。(二)峨口挠阁毫无保留地宣泄丰收喜悦和人生期盼的特征。挠阁一名就是代县方言俗语一个非常理想而充满动态的词,用硬棒棒的肩托起进入仙阁的阶梯,铺就人神互往的绿色通道。(三)家庭成员全体上阵,至亲尊朋倾力配合,街坊邻里热情互动。(四)奔放粗犷、原始野性的表演特征。(五)峨口挠阁具有胡汉融合、多民族杂居的地理特征,具有强烈的雁门关地域特征。

峨口挠阁参加了首届中国秧歌节,从业务上讲,为中国舞蹈协会争了光,为推荐的专家出了彩。峨口挠阁艺术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认可,峨口挠阁传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敬重和热爱。峨口挠阁占领了风头,夺得了口碑,有个细节佐证了这一点。

在青岛五四广场,峨口挠阁演出结束后,人们纷纷与架阁上的小演员合影留念,有许多山西籍老乡争着与领队李敢峰攀认老乡。夜深了,忙了一整天的李敢峰和身边几位工作人员才感觉到饿了,一天了没吃饭,于是他们到就近的小饭店填一填肚子。小饭馆里正好有一位山西夏县老乡,他听到李敢峰等人的口音主动走过来,问讯是不是山西人?是不是峨口挠阁队的?当此位仁兄得到肯定回答后,连连称赞“了不起”、“了不起”!青岛刮起了“挠阁风”!青岛是开放的港口城市,能在这里刮起黄土高原上的一股风,很不易、很不容易。这位不留姓名、不留工作单位,边说别从饭店买了一箱青岛啤酒放在李敢峰他们的餐桌上,他作了个揖,拜别挠阁人,忙自己的事去了。他的一句话深深印在李敢峰等人的心上:“感谢你们为咱山西争了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