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下女能人

--走近新高乡沿村女能人张巧玲

引言

曾经奋战在农业技术推广站,致力于育种工作而闻名全省的高级农艺师于锡禄,退休后,他不忘初心,义务为代县种植水稻的大户进行技术指导,仍搞品种试验示范,农户水稻增产增收。他的先进事迹,笔者以《于锡禄的稻田情结》为题,在2021年《山西老年》第3期上刊登。正因为他了解代县区域的种稻情况,向笔者推介过枣林镇枣林东村的种稻大户边引弟,我到田间地头采访过边引弟,在媒体上作过报道。老于又告诉我,“写写新高乡沿村的张巧玲吧,那可也是个女能人呀!”由于我身忙未能前去采访。老于联系多次,还是没有去成。时隔数日,老于再次约我采访,我就不能再推迟了,果断应答明天去。第二天,我放下手头的写作活,开车去约好的地方,接上老于。从县城出发,我怀着好奇和敬佩的心情,前往离县城15公里处的新高乡沿村,走进了文中主人公的家中,零距离,面对面采访了村妇联主席张巧玲,她向笔者讲述了夫妻俩相濡以沫、依靠科学,同甘共苦、从事农业,滚打摸爬,勤劳发家的桩桩故事。

离乡外出去经商

张巧玲出身于代县新高乡沿村的农家,父母是标本式的农民,有着勤劳俭朴的本色。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言行深深地感染着她。到出嫁的年龄,经媒人穿针引线,她就嫁给了本村的一个农家。用她的话说,“光景不好,可是凭智商,靠勤劳闹,选对象的标准必须老实巴交且智商一定高。我老公的智商特别高,做买卖心算非常来得快”。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时代,很多有志者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对年轻夫妻,不怕吃苦,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就决定背井离乡到原平市苏龙口承包一个超市,学做生意,开启她们的创业之路。张巧玲晓得,创业经商不能光凭一腔热情,更重要的是实际行动。超市开张,两口子分工明确,全部掌控,接待顾客、订核是张巧玲的活儿,她打理十分上心,核对上货清单、检查商品保质期、整理货架商品等等,凡事亲力亲为。老公主外,主动送货上门,服务周到热情。顾客买东西,只要动口,不要动手动脚,他们都能很快地帮你找到。如若实在没空,在电话里说一句,张巧玲就会记在笔记本上,老公送货回来,立马送到顾客家中。或是家里请客,吃得正酣畅淋漓的时候,发现酒没了,打个电话,她也会送上门的。因为诚信经营,信誉颇好,做人本分,东奔西跑,虽然辛苦,但是心里非常充实。张巧玲经营的超市风生水起,生意越做越顺,第一年便取得超过预期的效益。这样经商打拼的创业之路一走就是十多个春秋。风雨13年后,手头有钱了,就在村西处盖起了一栋二层楼,村人向她家投向了羡慕的目光,还是人家张巧玲做买卖挣下大钱啦!一时传为佳话。靠经营超市腰包鼓起来,也为张巧玲弃商种稻,在盐碱地上作文章提供经济保障。

弃商改碱种水稻

2017年张巧玲就萌生抱团致富的想法,夫妇二人一合计,就通过股份制的方式,5户注入资金,2月成立了“代县昌胜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光瞄准了村庄北面,滹沱河南畔的撂荒地。她带领入股户现场查看,这片稻田地,原本部分曾经种过水稻,大多皋丘不平,杂草丛生,一片撂荒,村上农户都不愿意在这耕种。张巧玲一眼就相中了这块地,用机械进行大规模的推高垫凹,改碱种稻,对此充满信心。她的想法得到了大伙赞同,可以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面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说了算,定了干。他们分头流转土地,推土机就开进了这块撂荒地,推平了300多亩。在平整田地的基础上、打井配套,挖渠修道,打埂成方。2018年4月份,开始选购稻种、弓膜育苗,插秧全部是人工。通过几个月的悉心照料,盐碱地、撂荒地种植的水稻终于迎来了丰收。原来杂草丛生的盐碱撂荒地转眼变成了水稻平均亩产超千斤的良田,这一切,张巧玲看在眼里,乐在心上。百亩盐碱地上留下了她坚定的足迹,践行着自己开垦和改良河滩盐碱地,实现荒滩变良田的决心和抱负。她回忆,第一次收割那天“你看看这稻子长得多好,一个稻穗上结200多粒谷子,沉甸甸的。”她手里拿着一株稻穗,满是喜悦。第二年,300亩水稻长势很好,不料一场大雨过去,洪水冲着了尾矿砂,蔓延了全部稻田,由于水位过高,很长时间排不出水去,加上尾矿砂的影响,水稻严重缺氧和烂心烂根。当年水稻损失严重,实实令人心疼。入股户就纷纷退出了股份。面对现状,是退缩,是继续种?张巧玲果断回答:“你们退股,我一家种。”在张巧玲看来,盐碱地作物高产定律可用“高产=良田+良种+良法”这个关系来描述,即良田是基础、良种是关键、良法是手段,三者缺一不可。而对于治理盐碱地,应用“改土增粮”创新技术,才能使作物取得理想产量,也就是先要改良土壤,多施农家有机肥。其次选育优质品种,同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我们中国人,老百姓以食为天,咱应让自己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应该扎根在农村,立足农业,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农业基础,我就是下定决心,改造盐碱地,让它长出粮食来!”出自一位农家女之口,境界多么高呀。就这样一种就是6个年头,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就聘请代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高级农艺师于锡禄、秦要发、姚天厚到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依托水稻产业,带头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成为有名的“致富能手”。采取旱地育秧,机械插秧。水稻连年丰收,耕作全部实现机械化,成为代县有名气的种稻大户。她还注册了“雁门路居”生态米商标。她家产出的稻米精品生态,吃来自然健康,备受消费者青睐。她家投资31.4万元,建成了小杂粮加工车间,稻谷、谷子等小杂粮加工实现脱粒、色选、包装、一条龙生产线。如今村民给她送了个绰号,叫“耐捣榨”。言外之意,是说巧玲家家大业大,资金雄厚,即使出现点损失也不怕,认定的事就要做下去。尝到甜头,张巧玲有了更大的自信,夫妇俩大手笔扩大粮食种植面积,2023年仅种植玉米518亩,保守估产80万斤。她家倾囊购置了10多台(套)先进农机具,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面对笔者,张巧玲手捧金灿灿的稻谷深情地回答“作为农民,我以多产粮食、贡献中国饭碗,献礼党的恩泽。”这是一个种粮大户对党朴素的表白和心声。

日子过得“辣”样红

面朝黄土背朝天,滴汗入土苦作甜。种植水稻致富后,事业的成功没有让张巧玲满足于现状,2019年,她家种植了350亩谷子,年产值41万元。在种植粮食的同时,又立足市场需求,2020年在上年谷子地里种植了红萝卜,年产值69万元。2021年李巧玲瞄准市场需求,调整了种植结构,流转了土地,说是要种辣椒。丈夫心里很忐忑:“种辣椒能挣钱吗?”她风趣地说:“老婆聊发少年狂,种种辣椒又何妨。请把心放肚子里,辣椒市场俏得很,就怕你没有那么多货。”就这样机器开进田地里,把小块的田地平整成一大片,然后铺上地膜,移栽辣椒苗。“田地里很少看到这么多人了,像过去的生产队一样。”她一脸兴奋地说。从滴灌、施肥,到除草、打药,把辣椒地打理得有声有色。

张巧玲常常去地里看着大片的辣椒长势良好,心里格外高兴。立秋前后,辣椒成熟了,远远看去火红一片,像一大块红地毯。种的是朝天椒,很小却很辣的那种,一律朝天长着,模样非常可爱。别看朝天椒体形小,却比一般的辣椒辣得多,让人又爱又怕。开摘那天,村上和邻村的打工姐妹前来抢收,很快田埂上摆满了编织袋,一袋袋的红辣椒被商贩们过秤拉走。她种植的红辣椒一下火了,朋友圈里到处转发。那红彤彤的辣椒,格外吸睛。仅仅几天工夫,红辣椒就销售出去了几万斤,产值20万元。真应了张巧玲的那句话:“不怕销不出去,就怕你没有货。”2022年扩大到200亩,年产值60万元。她把红辣椒串成两大串,挂在大门的两旁,就像一副火红的对联。辣椒红了,日子也过得很红润。

承包村民酥梨园

俗话说得好:七月核桃,八月梨。每到八月,走进张巧玲的酥梨园,就会看到梨树郁郁葱葱,一个个色泽翠绿,个头大匀匀的酥梨挂满枝头,在绿叶间随风摇曳,散发着淡淡清香,酥梨皮薄肉嫩,甜润爽口的金黄酥梨,真让人垂涎欲滴。

沿村是代县最早栽植梨的村庄之一,梨树栽培历史悠久,家家户户有栽培梨的习惯。由于这里土壤特别,结出的梨子味甜多汁,酥脆可口。沿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酥梨之乡。近年来,不少村民忙于打工赚钱。又嫌梨树管理剪枝、打药、套袋费工,就任其生长,有的出现了树荒,有的挂果少的现象。张巧玲把目光就转向了梨树上,欲要念好“梨”字经,打好“绿”色牌,出资承包村民的梨树,将“荒芜”树看作“发财树”,结出“致富果”。于是就和丈夫进东家去西家,多家说服,将村民的梨树承包了下来。

为了保证梨的品质,张巧玲早出晚归,不顾风吹日晒,经过精心管理,208亩梨园,管理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从春季的耕地、修剪、施肥,到夏季的打药、套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上心。秋季从采摘、分类、装箱、称重、打包、拉运形成一条龙作业。严格要求做到小心轻拿、轻放,在分箱、分级时,尽量选择优质果品,对小果、花斑果、虫眼果一般不允许进箱,保证果面干净,箱内无杂草,极大地提高了酥梨的附加值。达到质量求生存,以信誉促发展,来巩固市场经济,增加经济效益。由于她的梨质保障,信誉良好,上市场皮薄汁多,色泽金黄口感美,每年远销到内蒙古、河北省等省市县。到收获的季节,张巧玲承包的300亩梨园内,一个个金灿灿的酥梨挂满了枝头。梨香四溢,沁人心脾。她谈到高兴处,兴奋地咬上一口酥脆甘甜的金色梨子,现在的日子真是像梨子一样甜!

尾声

笔者有幸采访了一个有胆识、有魄力、有眼光的种田女能手张巧玲,她是位女人身、男人心的女性,在当地农业领域有着很高的声誉。

善耕者必有收获,有劳者定有成果。性格直爽,脑汁灵活的张巧玲告诉笔者:刚开始的时候,她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学习如何管理农田、如何种植作物、如何防治病虫害等等。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了农业生产的技巧和经验。经过多年的打拼,张巧玲的合作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她所经营的农产品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她经营的昌胜源合作社全年用工2800多个,用工支出40万元。村民在合作社打工,既有经济收入,又学到了农业科技,带动当地农民一起发展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种田女能手的生活和工作。她凭借对土地的热爱,在农村这块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上,用勤劳和智慧,依靠科学种田,实现规模效益,“土里刨金”,干出大事业来,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种田女能手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是当代女性的杰出代表。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的能力和价值,为广大女性树立了榜样。深深地感受到了种田女能手的坚韧和毅力,她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尊重劳动,尊重农民,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谁说女子不如男,她是村上的花木兰。”笔者脱口道。让我们一起为雁门关下的女能人张巧玲点赞,为乡村振兴助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