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我的村--东章

东章村,我的家乡我的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城东南隅10公里。村子南面有山尖垴,北面有滹沱河,属远古村落。明洪武年间鼻祖王林,从山西洪洞县城北的大槐树下迁徙于此,繁衍后代,为王姓大村。可谓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宗族团结,耕读传家。人杰地灵,文化名村。

一、我的家乡我的村资源丰富民风淳

当行人或是从村东的牌楼,或是从村西牌楼进入,东章村就映入行人的眼帘。我村由大街、南街、西街、河头街四条宽阔的街道形成,从南坡处细观,村貌为凤凰形。古时,村上有8座庙,即4条街4座五道爷庙、舜王庙、观音庙、河神庙;有8个有名气、上档次的大户人家的大门:大街上的三间大门、石旗杆大门、城门洞大门;南街上的黑大门;西街上的籍家大门和王梓大门;河头街的王再邦大门和西场院大门。大街上还有王家祠堂、观音寺外围的土堡、西街的玉皇阁楼,且这三处都有古戏台。曾有过油坊、水磨坊、电磨坊、供销合作社和卫生所。人民公社时期,村上设有1个大队和10个生产小队,土地四千八,农林牧副业,水旱平坡沙稻碱(地),五谷种得样样全。村上王家祠堂,后改为学堂、学校。1975年,祠堂石子院正中的南方样式的古戏台被拆,移到大集体时村西面大场内新建了学校。祠堂内其他建筑破烂不堪,断壁残墙,族人见状,大叹可惜,纷纷呼吁恢复重建。族贤王士华、王才旺、王元珍三公牵头复建,建大门3间,垒围墙。由于资金短缺,工程停建。后由西街上王存魁(小青)带头再度捐资,族亲纷纷捐善款,又建起南大殿5间,高大明亮,油漆粉刷一新,正中由二十世族人永年(王斌)亲笔题书“厚德载物”4个大字。两边绘画有二十四孝彩图,图文并茂,直观引眼,教育王家后代,百善孝为先,耕读传家风。如今,祠堂除没有建起戏台外,基本上恢复了原样,她正以穿越时空的臂膀,一头挑起昨天,一头担起明天。以其隐灵的姿态,一边书写着历史,一边述说着沧桑。王家祠堂是我村王氏人想念的远方和留恋的天堂。过去每年清明节祠堂内要唱戏祭祖,绵延不断。

村上曾有过画匠、银匠、铜匠、铁匠、木匠、泥匠、石匠、毡匠、绳匠、编席匠和捏红泥小火炉匠10种手艺人,服务着村人的生产生活。画匠有居住在大街上的杨连贵,师从于邻村西段景的王画匠,两三年后,他画了一幅“凤凰图”,师傅王画匠看后说:你比我都强了。后来也不带他了。杨连贵与长子杨毛小擅长画大仙、四仙、六仙位等,也画炕围画。杨连贵的次子杨丑小画窗花、做纸扎,他现在是中国农民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香港)会员、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会长、书坛名家。杨连贵的三子杨福小以画窗花、做纸扎为主。王海宝从师学颜色配料,因此,他在调配颜色和着色方面见长。1952年前后,故宫博物院维修太和殿和保和殿,来代县招考画工时,在众多应试者中,王海宝脱颖而出,最终被录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绘画两年多。王海宝平时以画炕围为主,兼做纸扎。东章村的安天顺、赵存福、林有平、王来生、籍万寿、武全秀也均为画匠,主要是画炕围、裱刷家、彩绘戏台等,后来转型为装潢。籍国军从师于代县城西关的姨父石增喜,主要从事寺院塑像彩绘。2004年1月8日至4月20日,历时104天,籍国军等一行4人,由忻州美术家协会主席张俊带队,赴台湾参加大陆“传统雕塑彩绘佛像艺术交流会”,会后,他们在台北市的世界宗教博物馆塑像彩绘。籍国军的另一杰作是在代县选仁村的“仁安寺”塑像彩绘,观者交口称赞。银匠有河头街的王三换,于民国年间当银匠。南街上的王英在赵宝善掌柜门店学徒,出徒后在本店做工。其因腿瘸,人称“银匠拐子”。铜匠有大街东头的王玉明,技艺能养家糊口,经常在聂营做活儿,挣下的钱买酒吃喝了。铁匠有大街上的彭小六,其大哥彭宝凤一身好铁匠手艺,他们是随父亲从河北阜平县迁入鲍家沟,后搬到东章村的。彭小六带过几个徒弟,分别是他的三个儿子:彭青果、彭青月、彭青富,还有本村的王来存等。木匠有:李旦小、李拴成、王全全、王有文、康有德、王二祥、王补恩、唐恩恩、王生才、王二塄、王二国,籍辛酉、籍辛德等。泥匠有:史九和以压墙见长。王苟生和王怀怀是父子关系,王浩信(全喜)、刘成根等。石匠有:李福门,(杵磨、洗碾、凿拉洞孔、制碓臼、柱顶石等)。垒石头的石工有西街上刘贵根、李计拴、赵有福、赵金来和河头街上的王春等。毡匠(毛毛匠)有河头街上的王浩聘(小名七十四)和西街上的赵有福等。绳匠有河头街上王拴拴、王成有等。编席匠有:西街上的赵义(二拐子)等。捏红泥小火炉匠有西街上的王润虎。村民淳朴、勤劳,安居乐业,村风好。

二、我的家乡我的村重视教育文化村

我村历来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光宗耀祖。曾经办过初小、完小、初中、农中和高中。耕读传家好村风,出了不少文化人,全村当过教师的达90人,当地人称“出教师的村”。村上也出了有名气的人,在代县流传至今有“东赵慑西赵朴,中间有个王老八”之说。这东、西、中,指的是代州城的东面、西面和中间,这中间就指我们东章村。这三个人在代州名气特大。村上河头街西场院的王老八,才胆超人,代县民间有“王老八卖大堂”“王老八抗交皇粮”和“王老八告倒道台”的传说。代县峪口镇一带“选仁村的街道窄又长,东章村多出状元郎”的顺口溜,足以说明村上出了不少大学生。别的不说,考进了北大、清华的就有3人。我的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宋代大街上出了王采,是贡生,做官知县;清道光、咸丰年间,旅蒙晋商、大街上的王廷相担任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大盛魁的大掌柜。在他的治理下,用30年的时间,大盛魁员工发展到六七千人,商队骆驼发展到近两万头。商业活动地区覆盖喀尔喀蒙古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古各盟旗、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其资产,可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道路-“生在忻代二州,红在东西两口”-当年晋商的重要分支忻商,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财富传奇。王廷相成为山西巨商,他的经商经历,在《代州志》和《代县志》均有文字记载。现在代县的鼓楼(边境楼)二层上有王廷相的塑像。他的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王宓被封为都司官,相当于现在的少校武官;两个儿子的后人,出了三个县长,一个秀才;现代河头街生于1968年的王继平,1987年考进北大,1991年留学美国,1999年回国,担任美国智通公司中国区项目经理。2001年创立国内首家移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手机移动软件开发,成为科技骄子,“南京风云人物”。2020年在代县创办了“山西雁门山酒业有限公司”,推出“雁门山”品牌引领北方黄酒,以实际行动践行他回报家乡的诺言;我村西街、南街出了三个高级军官。分别是王谦祥(副军级),籍文革(正师级)和王永平(副师级);西街上的刘炜杰为国家税务总局处长;李海英为财政部处长。河头街的王建秀是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斌走访老者,用相机记录历史、用笔触书写“乡愁”,以记者的眼光、作家的文笔“抢救”着雁门大地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传统民俗风情,为丰富和充实雁门文化积累了珍贵资料,被新闻媒体报道,成为“记录代县民俗风情的文化名人”;作家有河头街的白计根和王斌;大街上有写古诗词的王晋平;西街上的籍心亮;有央视书画频道上榜书画家大街上的杨存礼;南街上有曾任山西电视台新闻部记者赵继宝,雁门关下漫画“达人”班耀文和代县道德模范刘心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者有之,他们职业不同,岗位有别,在全国各地参与祖国的大建设,各自发挥着光和热。

三、我的家乡我的村有文物古迹和奇树

镜头一:有新石器时代的古村落遗址。位于村东西约500米,南北约700米,分布面积约35万平方米。遗址地处滹沱河南岸丘陵台地,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东西两侧临沟。未发现文化层堆积,地表采集有夏代的夹砂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可辨器形为瓮;汉代的泥质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弦纹或为素面,可辨器形为折沿盆。1981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镜头二、有唐朝时的夯筑古土堡遗存。村中央有高大厚实的土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50米,南北65米,分布面积3250平方米。堡墙是用土夯筑成,高大厚实,将观音寺牢牢围住,土堡昔日颇为壮观。东章堡为代县有名的“三十九堡十二联城”之一。这些堡、城,就是历朝历代中原政权防范塞外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防御工程。属于明代遗存,2004年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镜头三、有大唐开元年间的石灯台实物。独特的石台灯,极富有文物价值和艺术表现力。石灯台造型十分别致,座底平面为正方形,上为立体五峰造型,居中者巧妙形成灯台的须弥座,托住灯台,更依随山形而浑然束腰。这五峰正是仿照五台山山形走势雕刻出的五座山峰--山中峙,象征中台,四山拱卫,分别代表着东、南、西、北四台。基座起伏的峰峦层层叠叠,山峦中雕有古塔、古寺、山僧,及蜿蜒曲折的山道。整体圆润质朴的台座形貌与直角方棱的台身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视觉冲击之美。石灯台整体高约188cm,底座宽约107cm。顶部为一仰莲造型宝刹,宝刹目前状态,也许因残缺或后世改刻。莲座下为八角攒尖顶,上覆仿木筒瓦造型,顶檐下置石仿木斗栱椽飞,下接表意为立柱的起线八棱石柱,高约23cm。下方有四层逐一递缩八角形叠涩,最后一层惜损。叠涩大于石柱,既承上启下,又兼具保护和装饰作用。叠涩下再接一八棱石柱,高约50cm,灯台之八面镌刻有铭文,即书于其上,原有一部分唐代铭文经宋代磨去改刻,其磨去部分现若干唐代铭文字迹尚依稀可辨。燃灯祈福是北齐以来宗教祭祀中兴起的一种常见重要仪式,其意义是教徒积累善德的供养手段,佛教、道教都用燃灯象征光明的智慧。外来的祆教、摩尼教等也都有燃灯之举。点燃香灯实际上是点燃心灯,真正意义在于用借灯献佛的形式,解脱心苦,祈佛保佑,实现心愿。1958年,代县人民政府将其移至代县的鼓楼(边靖楼)一层存放,并做了玻璃防护罩来保护,有关石台灯《代州志》中有记载。

镜头四、有宋代时八角石经幢。形状为八角形,高约1.2米,刻有铭文“宋至道三年二月立”。这一经幢是代县较早的一处,是县级重点文物,录入《中华古塔通览•山西卷》中。

镜头五、有中华奇树柏抱榆。唐代生长至今的奇树,树龄1000年,树高21米,树围5.6米,冠幅20米的奇树,即一棵柏树中间长着一棵直径1米的榆树,因为柏树抱着榆树,当地人就叫该树“柏抱榆”。可谓代县唯一,山西无有,中华奇树。此树姿态俊秀,高大挺拔,花多盖冠,花形若钟,红斑点缀白色花冠,如雪似火。如今,这棵古树虬曲盘匐,虽树老中空,每年花期之时,依然繁花似锦,淡淡花香,弥漫寺院,沁人心脾。千年古树抱榆柏,由于年代久远,树体已经向南倾斜,后人用水泥方柱牢固支柱,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美丽和诗意,让来人游客驻足停留。柏抱榆栽于唐朝,树形奇特,在宋朝时村人为保护柏树,防止中间的榆树生长,将柏树上挤向斜面,在柏树上箍着一道扁形铁箍,铁箍至今还完好无损。千百年来,家乡东章村上的古树名木----柏抱榆,在漫长岁月里,阅尽人世沧桑,为一茬又一茬的善男信女们提供阴凉,遮风挡雨,实践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2002年6月20日,代县人民政府将柏抱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刻字立石,以示保护。

四、我的家乡我的村时时牵着我的魂

我生于斯,长于斯,在村上生活多年,是青少年时期贫困生活给我触动最深的地方,也是人生记忆最刻骨铭心的一个时段。村庄留下我的踪痕,系着我的情愫,牵着我的灵魂。家乡有青山秀水,鸟语花香:有水旱平坡,阡陌纵横;有田园风光,古朴素净;有农家小院,鸡犬相闻;有蔬菜瓜果,四季飘香;有戏水钓鱼,欢快童年;有逸闻趣事,青涩记忆。这些活生生的素材,构成了我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从省市级报刊发表的多篇文章中遴选了68篇怀记乡愁文章,编印出《家乡往事追怀集》。自己作序、自己编辑,是原汁原味的草根文化,全书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家乡好似一个大舞台,我在家乡这个舞台上充当生旦净末丑,演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戏。再现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四个年龄阶段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求学时期的人生经历。也可谓是我的人生“履历”,或者是说人生小传。感情维系着我与我的村,每到村上唱戏,我就从县城回到生我养我的村庄,  

    <p style="TEXT-INDENT: 2em;">(上接第四版)在焕然一新的文化大院见到父老乡亲以及老师和同学,叙旧话新,谈古论今,其乐融融。再次到戏台后面的南街看看那古老的大照壁、枝繁叶茂的大柳树和古建遗堡;目睹南街上街心公园和二十四孝图文化墙;领略家乡新的变化,不见脏乱差,村庄“梳妆打扮”已然旧貌换新颜。村人河头街的王继平致富不忘养育他的故土,自掏腰包,在村庄的东面和西面建起了高大气派的三门四柱大牌楼两座,河头街北的橙槽前建成了“福”字大照壁,助力了乡村振兴,村庄增了“颜值”,添了“气质”。我打开相机拍下家乡古迹与现代的景点,用相机捕捉戏院场景,多次按下快门定格下张张倩影和片片靓影。我利用我的自身写作优势和摄影特长,利用手中笔和胸前相机,将文字和相片,编写成图文并茂,直观耐端的文稿,发于网媒和纸媒上。意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知晓我的村庄。我是在宣传乡村文化,传承古村文化,弘扬东章文化。

    一条公路从村中央穿街而过,宛若一把琴弦,弹奏着一方黎民百姓年复一年酸甜苦辣的歌谣。

    一片片高低错落、从河种到坡的黄土地,成为东章村历代村民辛勤耕耘养家糊口的依托,演绎着一幕幕悲壮传奇、文明传承的历史变迁画面。

    一条滹沱河,滋润着世代传承的农家生活,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东章人,成为全村历代群众的母亲河。

    天还是这方天,地还是这方地,迈步走进新时代,东章村的天和地,在人们的不经意间,发生了天壤巨变。

    走进东章千年古村落,新时代时尚农家院与历史传统古民居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姿态各异、气象万千的立体图。

    一个村落,总会承载着人的情思乡愁。乡愁、乡情、乡恋像开启记忆的闸门,让我看到在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四海皆春、苍生得福的伟大历史转变。同时,祈盼家乡走向未来,再出新彩!也欢迎看到我这篇文章的读者朋友,在春暖花开之时,前来我可爱的家乡山西代县峪口镇的东章村观光,在村南可看到500亩仁用杏杏花满坡遍野,招蝶引蜂,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来者会一饱眼福。热情好客的东章村父老乡亲等着您,欢迎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