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与向往:代县与喀什两座千年古城的双向奔赴赏非遗  看挠阁  逛庙会
第1372_04版上一版下一版

期待与向往:代县与喀什两座千年古城的双向奔赴

本报讯(记者张靖悦)山西代县峨囗镇上高陵村张福青老人把老屋当做“日记本”,将生平与心事写满了庭院,这些文字的背后,是一个普通中国人认认真真活过的一生。《人民日报》发布该新闻后,新疆方面了解到老人生前对喀什充满无限憧憬与向往,曾在满院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多次提到新疆喀什,并期望和儿子前往喀什发展。喀什融媒体中心立即发布视频,热情邀请张福青老人家属前往新疆喀什,亲眼看看父亲生前心心念念的地方,替他实现未完成的心愿。

张福青老人的大儿子张宏刚表示:我们非常荣幸受到新疆喀什的邀请。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带着父亲生前的期盼和向往,开启喀什之旅,深入了解那片广袤辽阔的土地,去看看那里热情好客的人们、去欣赏那里独特秀美的风光、去感受那里底蕴深厚的文化、去见证那里蓬勃发展的经济。父亲虽已离世,但遗愿犹存,我们将不忘父亲嘱托,深入了解新疆喀什的魅力,积极探索事业发展新契机,也欢迎新疆喀什的朋友们来我的家乡代县游玩。

为何这位平凡的老人心向远方、心系喀什?在对张宏刚的采访中不难发现,长期生活在雁门大地的张福青老人历来关心国家发展大计、热爱研究历史文化渊源,新疆喀什与山西代县,这两座相隔4000公里的城市,看上去并无关联,但在张福青老人眼里,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响亮的名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新疆喀什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而张福青老人的家乡山西代县,于1994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

绵延不断的滹沱河由东北向西南横贯代县全境,张福青老人的老屋就坐落在滹沱河南岸。悠久灿烂的文化让这座代州古城数千年来生生不息。

代县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有着巍峨壮观的万里长城第一楼边境楼,她屹立城中,威镇三关;还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州级文庙代州文庙,规制严谨,金碧辉煌;雄驰北境的雁门关,北扼游牧、南守农耕;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阿育王塔,高耸凌空、梵音飘渺。代县遗产遗迹400多处,无一不是历史的馈赠。非遗如珠、人文璀璨,望台砖雕技法细腻、精美绝伦;代州面塑色泽艳丽、栩栩如生;峨口挠阁踏歌起舞、势如游龙;代县雁秀精细雅致、灵动传神,代县非遗项目100多个,无一不是匠人的传承。代县美食云集,惹人垂涎,代州鳌鱼汤汁浓郁、回味悠长;代州黄酒甘甜适口,温和醇香;驴肉碗托弹嫩爽滑、入口即化;泡泡油糕外酥里糯、色泽金黄,代县美味佳肴不计其数,无一不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

张福青老人对喀什的执着,竟是源于这浓浓的“家乡”情怀,更是来自对祖国日新月异发展的无限热爱。

厚重的历史、灿烂的人文赋予了两座城市相同的气质。特别的缘分、绝佳的契机,让两座城市共同携手,凝聚共识,来一场千年古城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两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指示,晋疆两地在文化交往中沟通心灵,在文化交流中增进共识,在文化交融中强化认同,唱响文化融合主旋律,绘就共同发展同心圆。期待张宏刚带着父亲的遗愿畅游喀什,感受喀什的热情与开放,同时也欢迎喀什的朋友、全国各地的朋友,尽享代县,品味代县的古朴和雄壮。

本报讯(记者安计荣)4月26日至27日,代县峨口镇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如约而至,整个街道热闹非凡。值此之际,峨口镇精心组织以“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古庙会非遗文化展示体验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前往驻足观赏、拍照留念、竞相选购。

此次活动设立展示区、互动体验区、现场表演。

非遗展区人潮涌动,琳琅满目的各式挂件绣品,令人爱不释手;栩栩如生、精致灵动的面塑、剪纸,令人叹为观止,引得客商争相购买;各种品类的代州黄酒,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墨韵丰富的书法,书写着春日美好,邂逅非遗独特之美;传统艾灸技法,让人体味到不一样的“烟火”。

互动体验区,特设置了挠阁体验项目。许多慕名而来的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亲身感受国家级非遗魅力,激发孩子们热爱、传承的拳拳之心。

文艺表演,精彩纷呈。热场的《威风锣鼓》拉开序幕,表演队员们个个热情高涨,动作整齐划一,大气磅礴、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敲出了全镇人民群众的精气神,也敲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气象。接着,腰鼓舞《鼓韵飞扬开门红》、舞蹈《火火大峨口》《大美峨口欢迎你》《欢欢喜喜看挠阁》、歌曲《种好咱的地,端好咱的碗》等一系列表演轮番上阵,为本次活动增添了节日的气息,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尤其是国家级非遗挠阁表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和叫好声,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片段,并被三次请上台进行表演,把活动一次次推向高潮。

本次活动通过体验互动等方式,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增强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为非遗传承发扬注入新活力,更拉动了乡村旅游市场的“热”力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