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林镇:

传承非遗制作技艺 小酱菜变大产业

本报讯(记者安计荣)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定向。近年来,代县县委、县政府对非遗手工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枣林镇积极与代州老咸菜厂洽谈,在枣林镇东村建设非遗工厂,将传统腌制技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咸菜品牌。目前代州老咸菜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代县枣林镇代州老咸菜非遗工厂,只见几名工人正顶着骄阳紧张忙碌地进行施工作业。工厂负责人杨爱平告诉记者,这个新建的二期项目工程占地800平方米,她们准备用作腌制车间。

杨爱平是一名返乡创业者,也是一名“咸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她曾在外地打拼多年,但她始终放不下对家乡的牵挂。2018年,她毅然决定回乡创业,传承和发扬非遗制作技艺,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活力。

说干就干。创业之初,杨爱平在段村经营起一家小作坊,优先收购本地农户种植的白萝卜、胡萝卜、黄瓜、豆角、辣椒、芥菜、苤蓝等蔬菜,靠着奶奶传授的传统腌菜技艺和不断摸索改进腌制配方,她的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除供应本县各大企业和商超外,产品还远销大同、太原、广州、哈尔滨、新疆等地,每年销售额近30万元。随着客商的订购量越来越大,小作坊已无法满足市场供应需求。于是,她萌生了扩大经营的想法。可是,寻找一处合适的场地却是横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当她把想法和枣林镇党委政府沟通后,枣林镇给予她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为她提供了该镇东村的一片闲置场地,还在政策方面给予了许多便利和优惠。

目前,投资100万元的非遗工厂占地4000平方米,建设有切菜、调料、腌制、半成品加工、封口、包装、成品等7大车间,并配有1间60平方米的产品展厅。正式投产后,年销售额可达240万元,可提供40个就业岗位,将带动周边农户从事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创收产业。

杨爱平的酱菜以“边靖楼牌”商标成功注册,从作坊式经营走向了非遗工厂生产,产品种类逐步丰富,以嘎嘣菜、老咸菜、浇醋丝、酱菜等4大类产品为主,共计19种口味。

走进加工车间,一股浓郁的咸菜香味扑鼻而来,顿时令人口齿生津。只见几名工人正忙着包装咸菜,准备外销。“我们是经过严格培训才上岗的,感觉工作非常轻松,每年收入3万元左右。我们会在咸菜的质量上严格把控,也会在工作中不断进取、不断地提升。”工人杨海英说。

代州老咸菜,历史悠久、工艺传统、品种齐全、色香味美,久负盛名。传说,战国时期,赵国李牧将军带兵驻守雁门关,因将士生活艰苦,咸菜就是守关将士的生活调剂食品。到当下,“饭中鱼肉不如一口咸菜”,足见咸菜的魅力。杨爱平告诉记者,老咸菜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首先对优选蔬菜经过清洗、平头去毛,杀水、晾晒后,放入陶瓷大缸,再加入国标精盐(无硝酸盐)、辣椒、醋、大酱、苦豆苗等,历经半年之久,腌制而成。腌制完成后,经过石压、反复清洗、蒸菜、晾晒再到切片、切丝、包装等,大概要历经二十多道工序,特别费时费工。期间未放入任何添加剂,味道醇美,久储不坏,且储存年代愈久,味道愈醇,风味更加独特,实为开胃佐餐下饭之佳品。

杨爱平在遵循古法腌制的同时不断改良提升,每年还进行抽样检测,确保腌制出的咸菜口感佳、品质稳。“现在城市发展得很快,腌咸菜的居民越来越

少了,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人,我想把这种传统腌制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品尝到、喜欢上我们的代州老咸菜。”杨爱平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