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草口长城南北两侧的两座平城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5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3-10

白草口长城南北两侧的两座平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横卧于山峦之间的白草口长城,作为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长城核心点段,是军事地理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千年见证。百草口长城,它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创新突破,到北齐名将于栗木“筑寨立栅”的工程奇迹,历经隋、唐系统性扩建与明代翁万达“创修空心敌台”的工程技术革新,这个由多个朝代共同浇筑的防御体系,最终形成了具有完整生活支持系统的复合型边塞工事,中国独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式的长城工程系统。其中大同平城与代县平城这对双子要塞式城池,如同钥匙和锁的关系相互咬合,构成了长城管控体系中的枢纽节点。这个枢纽节点,穿越了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经历了民族融合战争的残酷和血腥,更多的是共享了团结合作、结成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欢乐幸福时光。

一、时空交错的双城密码

(一)大同平城:塞外明珠的地缘格局

坐落在大同盆地的冲积扇顶端,平城占据着雁北地区的水脉轴线--御河与桑干河的交汇处。公元前3世纪赵武灵王设置了平邑,西汉设置了平城县,属雁门郡统辖。汉高祖刘邦讨伐韩王信到平城被匈奴围困7天即此城。到北魏天兴元年定都至孝昌二年废都97年。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发展为“六镇六十城”的北部防线指挥中枢,其军事价值随着朝代更迭而不断凸显。当时朝臣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武周川水环其西南,白登山障其东北”,完美诠释了它“一城锁三关”的京都地位和战略地位。北魏之后作为历代中原王朝经略草原的前沿基地,平城在地图上的每次扩张,都是中原文明与游牧经济碰撞的时空坐标,特别是在丝绸之路和旅蒙商道上,尤为耀眼。

(二)代县平城:文化叠层的时光胶囊

在滹沱河冲积形成的代县盆地中,层层叠压的夯土遗迹述说着这座要塞的嬗变轨迹。关于代县平城历史在人文地理的重要位置被厚重的中华典籍所肯定,有单体列出记载就是证明。国史《晋书·地理志》、大唐典籍《元和郡县志》有平城专条、《代州志》有专门考据,现代大型工具书《辞海》也有专条讲释“东汉灵帝时废,建安中复置,移置今代县东”,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郡(山西右玉、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郡(汉代各郡西河在今晋、陕间黄河西岸)遂空,人员流离失所,城邑荒芜。曹操为了强边,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讨伐乌桓平定代地的大形势下,收集荒散遗民重新设县立郡、开府建衙、安官设吏。彻底放弃雁门关以北,平城县府建在雁门关以南,属新兴郡冀州府统辖撤销合并了州府,汉中朝廷放弃了雁门关勾注山北一带的统辖和管理。西晋永嘉年间并州刺史刘琨又将关外5县南迁,其中平城县又侨置此地,本次侨置原本是应对“五胡乱华”的权宜之计,却意外创造了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全新交集点,即帮助并州刺史刘琨数破匈之围避灭顶之灾的拓跋猗卢,应其本人之意,西晋朝廷封其为西晋的代王建代王府赐代国地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还封其为鲜卑众郡落中的大可汗。拓跋猗卢建代国之际又让刘琨将雁门关勾注山之北的5个县南迁过山到代州以东西走向的勾注山顶划界,勾注山北是代国地,勾注山以南的平城是他本人的桥头堡代国办事处。内蒙古土城考古发现的三层城墙断面显示,外城为东汉夯筑层,中城留存着慕容鲜卑的“栅城”格局,内城则可见拓跋部特有的“日”字形官署布局。1983年出土的北魏瓦当上,既有传统云纹,又有鲜卑鹿形纹饰,这种物质文化的混融印证了其作为民族熔炉的独特地位。

为更深入了解代县平城的历史文化地位特简介一下侨置城这个专用名词。东汉末,在战争状态下,朝廷对沦陷地区迁出的难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旧行政区划行政级别名,这样做其政治意义重大,维护华夏正统观念,彰显收复失地的决心,倡导高标准的郡望门第社

会风气,弘扬乡愁重视故乡的家乡观念。白草口长城南的代州平城堡虽小,却承载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重大历史使命。

二、民族融合文明重构的微观叙事

北朝从道武帝拓跋珪立国(公元386)到北周灭亡(公元581)历195年,拓跋皇家的治国观念就是以中原正统自居搞民族融合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由原奴隶制的部落社会向封建国家的飞跃,大同平城是帝都的政治中心,是国策的制定和发出的地方,代州平城是京畿是力行力践力推的地方,所以代州平城的脉搏永远随着中心的搏动而跳动。

(一)权力结构的范式突破

汉人太尉崔浩进入北魏最高政治领导层,是统治阶层由鲜卑、汉族等多元重组的重要注脚。这位出身清河崔氏的儒学大家在平城宫城中建造的“通玄门”学苑,不仅培养出源贺、长孙嵩等鲜卑重臣,更创新性地将汉族士大夫的“门生故吏”网络植入游牧军事体系。鲜卑皇族贵胄与汉族通婚是血缘上的融合,朝廷将鲜卑姓赐给汉族功臣,各将更是大手笔地将汉族整民族融进鲜卑,如隋朝开国者曾受赐普六茹姓,唐朝开国者受赐大野等。416年太原王氏与独孤部联姻时,陪嫁品中既有儒家典籍也有鲜卑萨满法器,这种精神世界的双向渗透,构建起超越血缘的文化认同。

帝都皇城中有汉人及家属,而京畿的雁门关南数度的最高权力者则是鲜卑人,如在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候英陈崇因功被封为平城公食邑700户,那么此时雁门关南的包括平城在内的所有户都成了候英陈崇的纳税人和供养人。候英陈崇是鲜卑拓跋氏别支人,其五世祖就是该部落酋长,所以有资格在军事大镇武川镇安家供职,候英陈崇本人出生在武川镇,因功受封为公爵,成为雁门关南的最高统治者,这就是两座平城在权力系统上的交叉互融。

(二)制度设计的创新实践

公元439年设立的“四门小学”,就是皇族的双语校,校里为皇室培养懂汉语用汉语的双语人才。创造性地采用“晨授胡书,暮讲汉典”的双轨教学模式,代县平城重视办学搞教育的传统千年不断是为良序传承。全县官办的大型祭孔活动每年都要在平城举行一次。农历二月初三,摆贡品、行大礼、舞六佾、读祭文,严格按规矩办,即使舞定调配器都做规定,“夹锺为客,应锺起调”。《颜氏家训》记载的“鲜卑语四声教法”,体现出语言教学的程式化探索。

而八十年后萨堡政府机构的成立,更展现出超前的国际视野。虞弘墓志记载的这个粟特人官署,既要管理“商胡贩客”的贸易网络,又要协调祆教祭祀与佛教建筑的共存空间,其运作机制实质上构建起国际化的多民族治理模板。

代州萨堡府治设在平城吗?暂无结论,但是虞弘任职代州萨堡府一把手是史实。虞弘(公元533-592)西域鱼国尉纥城人,历任北周隋两朝,是专管民族事务的重要官员。年轻时出使过柔然、波斯、吐谷浑和北齐。后期他身兼两个职务,一个是乡团,专管军户、劝课农桑,另一个是萨堡管理外来未入国籍的商人。代州平城萨堡府的存在培养了当地人一种对外来人的态度,团结互信、平等互利、互包互管、合作共赢,这种开放风气也是千年不断传承至今。如“样式”雷一支在代县平城扎根并发展成平城的望族。退休老干部雷吉玉老先生讲,他的老祖在江西清初被召进京为皇家干活,后因族内变故流落至代州平城,凭手艺扎根代州,过去族内有木匠、箩匠、钉匠的小五金,漆匠、木工、漆髹尤为有名,雷氏仅仅一例,其他不举。

三、民族智慧的当代镜像

(一)融合机理的层次解构

平城西北部是古墓群,出土的有战国至辽金文物,特别是还有许多壁画。在平城遗址出土的镇墓武士俑,面部既有汉人的平和安详,又保留着鲜卑的络腮胡须,这种审美趣味的交融折射出认同结构的深层变革。文明交流犹如彩陶制作中的坩埚反应,金属嵌错工艺中的錾打技法,表面看似简单混合,实则需要精确掌握不同材质的熔点和延展性。如此这些正如北魏法律中“杀人偿牧马”与“伤人赔耕牛”一样,展现着法律和制度层面的智慧平衡及乡俗尊重和文化认同。

(二)精神家园的建构启示

北朝墓志中频繁出现的“德合乾坤”与“福荫殊方”并置的祝祷用语,暗示着超越族群的共同价值观正在形成。2018年大同市整理的北魏壁画修复报告中,希腊酒神图案与汉式云气纹的共生描绘,恰好印证着丝绸之路文明对话的鲜活图景。这些文化遗产提示我们,精神家园的建设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如同冶炼青铜器般需要精准把握合金配比的化学过程和精准冶炼温度之“度”。

结语

当年往来于白草口长城南北两侧平城的驼铃商队、西域粟特使者,在石板路上刻下的深深辙痕,已然化作文化基因的编码图谱。这两座要塞从军事堡垒向文化枢纽的蜕变历程证明,长城从不是隔绝的边界,而是如同人体神经网络中的突触结构,在看似对立中完成真正的联结。当我们在平城遗址的夯土层间发现粟特银币与鲜卑金币共存时,触摸到的是文明永恒的生命律动--差异产生张力,交流造就新生,以融合推动发展多元一体的格局助推社会的进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今日雁门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代县融媒体中心   邮编:1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