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肩扛大旗  让代县黄酒香飘四海元宵节文娱活动乐趣多多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3-10

元宵节文娱活动乐趣多多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 我是一个乐手,今年68岁,生长于代县城东北街,拉小提琴、二胡、三弦、大胡近三十年,多年参与代县城元宵节文娱活动,给群众欢乐的同时,自己也从中得到极大的愉悦。

从初中开始我爱上音乐,跟原代县红旗中学的音乐老师潜心学习小提琴拉练技能,在掌握基本乐理之后一个人练习了一些民族乐器的技法,因此1975年高中毕业之后被推荐到代县剧团当了乐器手。

76年开始,每年元宵节我都要随着表演队伍走上街头,为民俗文艺表演配乐助兴,故而对元宵节有种特别的情愫。在缺少娱乐活动的时代,正月十五就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县里乡下的老百姓也要想法从几里几十里远的村庄住到亲戚家看红火,所以每年元宵节县城里的人口暴增。年年一到正月十三,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文艺队一上街,代县城五六米宽的旧街道就是人头攒动,人挤人地难以行走。为了给表演队打场子,就要放炮、吹哨子,敲锣,最厉害的是放铁炮,震天动地,把人吓得紧捂耳朵。

代县的红火种类繁多,晋北传统踩高跷、秧歌、跑船、跑驴、花鼓、霸王鞭、三节棒等应有尽有,此外代县还有独特的挠阁、道情、晃,是很多群众追捧的表演。带小孩看红火,那是大人小孩都受罪,为了让孩子一饱眼福,家长抱也不是,放到肩膀、脖子上也不是,机灵的家长会瞅中时机抢占制高点,这就有了争夺啦,每天红火散场,街道上会散落许多观众的围巾、帽子、小孩鞋子,甚而还有找不到孩子的情况。

最难忘,在没有街灯的街头,靠旺火和百姓门前制作的煤油彩灯照明的元宵夜,人们为了追着观看政府的秧歌队旱船表演和彩车,一晚上在县城大街随表演跑两个来回十多里路,真是迷醉其中。还有那禁止锁呐鼓班给红白事宴吹奏的岁月,鼓匠只能于元宵节演出期间给伴伴乐,那些演技在身无法展示的高手,在这时候逮住机会大显身手展开对决,有一对表兄弟的匠人也要争个高低,有一回一个吹得吐了血,人们听得那叫一个解气,大家直到深夜才肯罢休。

代县好多表演的配乐是民乐,属轻音乐,在缺少扩音设备的年份,我拉的弦乐器还是在合奏中能够传响的,那时年轻的自己因在乐队就能走在大街中央,当时好像有种优越感,这也是我多年自信心的来源之一。再就是因为参与演奏,让我熟练掌握了晋北地区大部分的地方小调和曲谱,特别是为我收集整理道情的曲谱奠定了基础。

元宵节闹红火,不仅给大众带来乐趣,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让我增长了见识,得到了成长,每每回忆起那历年元宵节一个个饶有兴味的场景,我都难掩心头的喜悦,极想把这些倾诉出来,分享给人们。我想它将伴我终身,成为心底珍藏的宝贵财富。

(代县老乐手王存富口述,记者 刘睿 整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今日雁门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代县融媒体中心   邮编:1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