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抹翠绿,装扮着浩瀚林海;一湖湖碧波,荡漾鸟语花香。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各项决策部署,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张焕瑞 摄
采摘黑木耳 郑云涛摄
冷极湾河谷漂流 邓宏鹏摄
游客在房车基地练习高尔夫球 邓宏鹏摄
郑广鑫 摄
坚持生态优先 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
内蒙古森工集团牢固树立林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的理念,坚守主责主业,弘扬和厚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不断提高生态保护建设能力,推进林区生态保护建设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方面,内蒙古森工集团强化占用林地项目审核和监督检查,加强林地动态管理,切实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质量,坚决查处少批多占、未批先占等行为。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导,完成《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编制,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厘清各类土地权属界线,维护国有自然资源合法权益。
在扎实推进林长制建设方面,内蒙古森工集团建立和完善林长制督查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以林长制为基础,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的作用。
在依法治林方面,内蒙古森工集团严格贯彻落实《森林法》,持续开展森林督查和系列专项行动,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聚焦整治违规违法占用、开垦、污染草原林地和案件查处不到位四个方面问题“倒查10年”,通过边排查问题、边查处整治、边建章立制,确保问题清仓见底,受损林地及时修复,保护机制更加完善。
在天然林资源保护方面,内蒙古森工集团紧扣能力提升与布局优化,推进管护站房建设。不断夯实管护面积、调整优化管护布局、加强林地全域管护,重点做好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收回林地管护工作,坚决守住不复耕、不反弹、林缘不被侵蚀的底线。积极推广应用视频监控、北斗终端、无人机等新技术、新设备,逐步构建森林资源智能管护新模式。
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方面,内蒙古森工集团逐步建立了林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档案,对重点保护物种集中分布区域加强监测管护。巩固禁食野生动物工作成果,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加强森林资源内部监督,拓展监督内容,完善监督方法,形成监督合力,发挥好监督作用,切实维护好林区生物安全、生态安全。
在森林灾害防控方面,内蒙古森工集团不断完善预防、扑救和保障体系建设,紧盯“七点三线”,落实“严细实专精早”要求,做到责任到人。坚持严管严查严督,确保实现“三个不发生”的目标。扎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工作,不断强化网格化管理,突出重点区域防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有害不成灾。持续加强松材线虫疫情集中普查和监测调查,坚决防范松材线虫灾害进入林区。
在环境保护治理方面,内蒙古森工集团坚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各项要求,严格项目准入标准,杜绝各类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逐级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问题自检自查,严格落实问题清单、责
任清单、整改清单。积极配合属地政府加快林区城镇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探索引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设备,改善林区人居环境。
探索绿色发展 激发强劲动能
绿色是林区的底色。做好生态保护是林区的责任和潜力,也为林区发展积蓄不竭动力。内蒙古森工集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核心的绿色特色优势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努力创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做优绿色特色产业,不断增强绿色高质量发展创新动能。
共抓生态大保护,推进全域大旅游。内蒙古森工集团以打造大兴安岭地标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围绕“三区七向”发展布局,不断深化地企合作,实现同频共振。深化“互联网+旅游”,引领林区涉旅产业向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带动林区涉旅企业良性健康发展新格局,以“轻资产+扁平化”运营模式,“平台化”运营理念,推动林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林下产品的火热。内蒙古森工集团因势利导,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蔬、林畜、驯鹿、水产等林下种植养殖业,推进沙棘、榛子等经济林培育,打造全国绿色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全力践行“两山”理念,推进“两山”转化,提升“绿色GDP”含金量。完备的生态系统、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内蒙古森工集团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内蒙古森工集团在林业碳汇交易上先行先试,以“六个一”为抓手,完善“一库三平台四体系”建设,争取国家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试点,打造全国最大的国有林碳汇储备基地和碳汇项目储备区,推动林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从“卖木头”到“卖空气”的全面转型。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借力生态赋能。内蒙古森工集团切实念好“生态经”、唱活“发展戏”,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挖掘金山银山“价值”,培育绿色经济新动能,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真正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本报记者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