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林植绿筑脊梁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护林植绿筑脊梁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号外
号外:第31-32版 2022-07-25

护林植绿筑脊梁

生态对于林区意味着什么?是职责、是担当;是资源、是财富,更是福泽后代永不枯竭的“绿色银行”。

放眼今天的林区,林海茫茫,松涛滚滚。爱绿、植绿、护绿,留住了绿色的基脉,务林人在祖国北疆筑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脊梁。

放眼今天的林区,莽莽苍苍,山峦叠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旋律高昂,一望无际的森林宛如一座巨大的绿色宝库,焕发着勃勃生机……

应急事务处队列训练 张旭摄

补植补造 张旭摄

工作人员在进行氧化镁玻片的熏制,用于飞防时测试药物喷洒雾滴的测试 何康红摄

念好“绿”字经 助林增长,青山常在,后继有“林”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全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保存最好的重点国有林区,它维系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是名副其实的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08年,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表明,林区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增长,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资源总量超过开发建设初期水平。

2018年,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与开发初期相比,林区森林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较开发初期分别提高200万公顷、3.73亿立方米、18.29%。森林覆盖率提高9.25个百分点。

仅1998年至2018年20年间,林区林地面积增加138.74万公顷,相当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的面积。

数字的背后,折射的是林区生态保护建设的成果。

为了让荒坡披“绿装”,一代又一代务林人把植树造林作为己任,为林区播下绿色的希望,发扬着生生不息、矢志不渝的精神。李庶坤就是其中之一,他用一颗爱绿之心谱就了绿海华章,用有力的行动引领着一代林业人逐绿的方向……

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李庶坤纪念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一排排树木郁郁葱葱,仿佛诉说着李庶坤老人浓浓的爱林情结。1991年,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开展百万亩人工林建设,李庶坤放弃退休后的安逸生活,主动请缨要求参加义务造林。李庶坤老人为自己定下了每年1000株的植树任务,并确保90%以上的成活率。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喜讯让李庶坤老人更加激动,他又把每年的造林任务增加到了1500株。

为了不耽误植树造林的最佳时期,李庶坤老人带病植树,至今还让很多人记忆犹新。那是2001年3月中旬,北国大地积雪消融、乍暖还寒,正在荒山上植树的李庶坤由于劳累过度,胆结石旧病复发,剧烈的疼痛几乎使他昏厥,幸亏有人及时发现将他护送回家。家里人知道后劝他到医院接受治疗,可他担心住院会错过春造最佳的顶浆期,只是口服了一些消炎药,就到造林地清理地被物,为春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4月17日,李庶坤的病情突然加重,在公司领导和子女亲属的再三劝说下,他才到哈医大接受手术治疗。为李庶坤老人手术的医生告诉家人,他再晚来3天就会危及生命。可即便这样,李庶坤依然不顾家人和医生的劝阻,仅住院17天,术后伤口尚未愈合就出院了。回家后的第二天,他就到苗圃取苗上山植树了。老伴儿惦记他,子女们更是不放心他,都来到造林地帮他一起完成了当年1500株的造林任务。

他常说:“栽下了一棵树,就栽下了一个希望,无数个这样的希望聚在一起,就能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荫。”就是这样的执念,20年来,李庶坤老人为植树、护林徒步行走了2万多公里。直到生命的最后尽头,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片割舍不下的绿色……

“每年造林一万亩。”今年59岁的库都尔森工公司育林林场职工彭春林,依然清晰地记得20世纪80年代林场的号召。

“森调队调查好造林场地后,秋天我们就开始整地,一亩地打296个穴,50厘米×50厘米大小,间距1.5米……”彭春林告诉记者,造林季节性很强,每年的春季顶浆造林期也就25天左右,每年造林时,林场职工都提前在造林地搭帐篷,吃住都在山上,每天都看土壤化冻情况,先阳坡、后阴坡,先坡上、后坡下,化冻够深了抓紧造林,生怕错过最有利的时机。

在彭春林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彭兴伟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育林林场。自打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彭兴伟便每天跟随父亲巡山找场地、育苗造林,他们在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岗位,守护着同一片林子。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林区的底色。一代代林区人在植绿增绿的道路上奋勇争先,毫不犹豫地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最美的绿色希望。开发建设近70年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000余万亩,并创造了阿尔山、库都尔两处“百万亩人工林”的营林奇迹;实施“天保工程”20年来,森林面积净增100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3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提高9.25个百分点。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我们必须始终铭记于心的“国之大者”。

让务林人引以为荣的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以不到内蒙古自治区1/3的森林面积贡献近2/3的森林蓄积量。特别是2017年以来,林区高质量完成自治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试点任务20万亩、植被恢复4972亩、补植补造33万亩、森林抚育551万亩,造林面积合格率达91%。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兴安落叶松和白桦为主、树种较为单一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造林不仅注重增加森林面积,更注重改善林分结构,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近几年,即使是在寒冷干燥、满目灰白的冬季,在阿龙山森工公司生态功能区依然可看到片片深绿。这绿来自西伯利亚红松,这种树不仅给大兴安岭增添了绿色,丰富了植物基因库,其果实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营造林工作中,内蒙古森工集团持续扩大西伯利亚红松、云杉等乡土珍贵树种繁育面积,不断丰富植物多样性,让森林更健康,让绿色更有价值。


库都尔森工公司森防站开展落叶松癌肿病监测调查 陈晓琳摄

筑牢“防火墙”强基固本,强化责任,防患未“燃”

俗话说:“植树种草不防火,年复一年白忙活。”对于拥有10.67万平方公里生态功能区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来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之林区森林面积、蓄积不断增加,林区不仅要预防人为火,还要监测雷击火,更要堵截入境火,森林火险范围之广、重点防火期限之长、森林火灾隐患之高、森林防火责任之重,不言而喻。

为此,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将森林防火作为保生态的主引擎,结合林区实际,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四问”要求,强弱项、补短板、控风险、提能力,聚焦“严、细、实、快、早”,看住人、管住火、防住雷,实现了“不发生人为较大森林火灾、不发生影响较大自然火灾、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工作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森林资源和经济损失。

“进入林区,防火第一。”森林防火关乎生态安全。在林区,这项工作更是尤为重要。多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不断加强预防、扑救、保障体系建设,创新工作措施,逐步打造“天、空、地”一体化防灭火体系,实现了“应急准备全面化、火源管理规范化、督导检查标准化、工作重心精准化”。

超常规举措涵盖森林防灭火全过程。内蒙古森工集团不断修订和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森林防火工作约谈制度、责任追究办法、火源管理办法、宣传工作方案、联动联防办法等规章制度,集团党政主要领导带头督导检查,采取明察暗访方式,有针对性地深入各单位林场、检查站、瞭望塔、野外作业点等森林防火最前沿,现场督导检查森林防火工作。全方位、无死角地督导检查,掀起了林区上下同心同力抓防火的热潮,严峻形势下,林区一次又一次平安度过了森林防火期。

2021年,全林区682处管护站、临时检查站和6656名巡护检查人员全部上岗执勤。并大力推广应用“防火码”APP,新码更换率达到100%,启用卡口984处,扫码总量达到5.4万次,实现管理全链条、火因可追溯,做到看住人、封住山、管住火。

综合考量反应速度、作战半径和力量互补,内蒙古森工集团将林区23个单位划分为6个战区,在5个中心局和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设立森工集团前指基地,部署大型机械76台、各类车辆640台、精干兵力1700人,战区内人员队伍、车辆装备、物资保障联防联动;优化兵力部署,北兵南调,向林、农、牧交错,社情复杂的东南部地区异地靠前驻防955人,同当地防灭火队伍共同保护绿色林海。

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为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灭火专业队伍建设,注重地空协同,重点加强空中侦查、立体扑救、兵力投放、垂直补给等地空协同战术的培训演练,扩大队伍规模,在原有特勤突击队30人的基础上,又在各森工(林业)公司挑选精兵,成立近300人的特勤突击队,分批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开展培训和实战演练,充分发挥特勤突击队“以一当十”的作用,确保在森林火灾中实现精兵精准快速扑救。

务林人用“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决心,团结一心,其利断金,为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做出积极贡献。

人们不会忘记,2019年6月19日,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同志在扑救森林雷电火灾过程中,不幸因公殉职。他32年如一日,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林业事业,视森林资源如生命般宝贵,直至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人们不会忘记,每年森林防火期,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飞行观察员和特勤突击队员冲锋在前,随飞机巡护在绿色林海之上,他们情系这片绿色林海,献身祖国的航空护林事业。在扑救森林火灾中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知难而上、甘于奉献”的火场精神,迎朝阳,披晚霞,起早贪黑;克险阻,战火魔,披荆斩棘,第一时间掌握火场态势,为林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人们不会忘记,绰尔森工公司的瞭望员郑洪山,35年与山为伴、以塔为家,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海拔1600多米的大黑山上,从青春年少到霜染青丝,初衷不改,默默坚守岗位无怨无悔。有人说郑洪山傻,傻得一直忘我地坚守在瞭望塔上,妻子有病他在塔上下不来,年迈的父母有个头疼脑热的毛病也指望不上他,就连大儿子结婚、小儿子光荣当兵入伍这样的人生大事,他也错过了。有人说他笨,笨得连渴了、饿了一个人啃着凉馒头也不下瞭望塔。郑洪山却说:“只要我身后的这片森林安然无恙,不发生火灾,我这点付出算得了啥呀!”

他们只是林区干部职工中的代表,代代务林人兢兢业业地守护着万顷林海,在绿海青松间相伴相守,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诠释着守林护绿的责任与担当。

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用血肉之躯和辛勤汗水筑起了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让林区的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优美。

索滑降实战训练 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提供

鸟类环志站工作人员正在织鸟网 李旭摄

守好“绿色路”坚守底线,协作配合,厚植“绿色底色”

2021年,内蒙古森工集团高位推动、主动作为,全力推进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积极构建森林病虫害防控网络……内蒙古森工集团多措并举,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加鲜亮。

在优质高效育好林、强化防控守好林的同时,内蒙古森工集团聚焦主责主业,坚决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毁林开垦整治、“绿盾”等专项行动,全面遏制非法侵占林地行为。

近年来,林区积极推行管护、林政、防火“三站合一”管护新模式,建立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林区共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部)级自然保护区4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处,旗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12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5处;国家森林公园9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183万余公顷。此外,林区还建立了湿地保护小区26处,受保护湿地面积63万余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2.74%。

林区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建立林区三级林长制责任体系,制定了四项配套制度;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编制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辑出版了《大兴安岭植物志》;继续实施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建设,仅2021年,完成了森林抚育290万亩,人工造林1.96万亩,补植补造33.05万亩。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一代代务林人始终赓续红色血脉,以实际行动展现担当作为,为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做出新的贡献。(本报记者 米何妙子)

  
分享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林海日报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