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伐”不停步 转型创业忙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停伐”不停步 转型创业忙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上午好! 当前期次是:号外
号外:第43版 2022-07-25

“停伐”不停步 转型创业忙

黑木耳喜获丰收 郑云涛摄

猴头菇长势喜人 麻艳摄

游客扭秧歌 刘宏伟摄

董永胜介绍景区特色项目“大铜锅” 张旭摄

茂密的大兴安岭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绵延向天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树的枝干随风而动,荡起阵阵绿浪。7年前,根河森工公司乌力库玛林场517工队长董永胜,起早贪黑完成木材采伐、生产和运输任务。如今,他放下斧头和油锯,带领工人护林造林,发展生态旅游业,走出了一条“绿色”的经济转型之路。

坐落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西北坡的根河森工公司生态功能区是国家主要的木材出产地之一,517工队曾年完成木材生产任务1万多立方米,为根河森工公司的木材生产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2015年4月1日,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结束了长达63年的木材采伐历史。随着最后一棵落叶松伐倒,乌力库玛林场517工队的采伐也随之宣告结束。

“突然之间工作没了,采伐收入没了,一大批闲置的伐木工人,我们能干点啥?”作为工队长的董永胜也曾陷入迷茫。

517工队原有职工22人,从事木材生产工作时间最短的也有10多年。停伐后,职工们赖以生存的饭碗没有了,不知道今后生活要如何继续。

有一腔拼搏精神的董永胜决定闯一把。在内蒙古森工集团的引导鼓励、根河森工公司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他尝试从“搞旅游”入手,召集部分职工以“集资入股”的方式,投资246万元,依托林区停伐纪念地基地,打造具有森工文化的旅游景点,全面展示原517工队木材生产生活实况。

经过几年不断地摸索和探究,董永胜带领职工们夏季打造森林木屋、野营地、工队餐厅、户外攀岩、研学基地等设施,冬季开展雪地摩托、户外冰上趣味运动等项目,搭建了可参观的冰厕所、冰景,开发了“冰天雪地大铜锅”特色用餐体验,一年吸引近万名游客来此参观游览,职工收入也十分可观。

提及林区职工依托旅游产业发展成功转型,“中国冷极村”也是其中之一。来到金河森工公司金林林场,住一住农家院,在雪地里撒个欢儿,亲手做一串冰糖葫芦,把冬天里的甜蜜放进记忆里,尽享越冷越热情,越冷越红火。

程善忠是金河森工公司金林林场的一名管护员,守护这一片青山绿水是他的工作职责。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民宿旅游的经营者。每年12月到来年1月的一波旅游小高峰,程善忠提前忙着铺冰场、浇冰灯、做冰桌,准备狗拉雪橇和滑雪圈的设备,为迎接大批游客做准备。

“这些年,各级部门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我们有信心把旅游做得更好。”程善忠说“冷极村”最吸引游客的就是极寒天气,而他们要做的就是越冷越热情。要让游客来了还想来,自己来了还要介绍亲朋好友来。游客多了,收入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

2012年,程善忠和几名同事,在金河森工公司的帮助下,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走上了旅游经营之路。“冷极村”火了,依靠旅游收入,程善忠和他的同事们步入了小康。

程善忠工作生活的林区被誉为“北疆的绿色长城”“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收锯挂斧”后,像程善忠一样的林区干部职工服从大局,转型发展,确保了林区改革顺利进行,实现了从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修复建设为主的历史转变。

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林区在旅游开发中,营造宣传声势,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使职工们的收入上了新台阶。

自2017年开始,林区各地开始着手申报“中国森林康养基地”“中国森林体验基地”“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等重点项目。目前,大兴安岭国家森林步道成功入选国家森林步道;根河森工公司被授予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2017冰雪旅游典型单位;毕拉河达尔滨湖、满归伊克萨玛、绰尔大峡谷、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根河源、图里河国家湿地公园,莫尔道嘎白鹿岛、得耳布尔康达岭、乌尔旗汉大雁河生态园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森林康养基地;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毕拉河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命名为森林体验基地;莫尔道嘎白鹿岛、满归伊克萨玛国家森林公园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命名为森林养生基地;绰尔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命名为慢生活休闲小镇;满归、阿里河森林特色小镇已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初评。

林区不砍树,照样能致富。多年来,林区一直在绿色产业发展之路上不断探索,在发展旅游产业上,重点建设体现温泉、康养特色的南部板块,体现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东部板块,集观光、科考、探险、冰雪体验、驯鹿文化为一体的北部板块,打造“世界地标性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国内知名森林养生圣地”。将“碳库”变为“钱库”,碳汇交易额突破3125万元,打造“国有林业最大碳汇储备区”。积极开展北五味子、金莲花等中药材驯化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利用蓝莓等野生浆果、山野菜等资源,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食药“绿色品牌”“森林品牌”,打造“国内重要森林绿色食品和中药材供应区”。依托现有苗圃和种苗基地,重点培育西伯利亚红松等珍贵树种和兴安落叶松等乡土树种,对外承揽造林绿化工程,打造“国家重要木材战略储备区”。

如今,林区以旅游为主线,初步形成了林下产业经济、特色种养殖、森林碳汇、绿化种苗等“1+N”绿色产业体系。

2015年,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内蒙古森工集团工会把扶持职工发展家庭经济融入林区改革和转型发展中来,不断加大帮扶力度,突出项目帮扶,使家庭经济成为职工转岗分流、实现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据统计,2012年以来,森工集团工会共投入家庭经济扶持资金6369万元,扶持9589户职工发展家庭经济。其中,困难职工3955户,2799户困难职工通过扶持实现脱贫。2012—2021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工会共计发放家庭经济无息贷款6369万元,各基层单位行政及工会配套资金7282.3万元,两级工会共计发放家庭经济无息贷款1.3亿余元。

广袤的林海并没有因停伐而沉寂,反之,林区干部职工以踏实肯干的创业热情,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发展之路。(本报记者 刘磊)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绿网  -  林区新闻  -  基层传真  -  一线掠影  -  绿色盾牌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内蒙古牙克石市红旗西街3号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