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马“名捕”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汗马“名捕”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号外
号外:第59版 2022-07-25

汗马“名捕”

———记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晔

联通、铁通不如“汗马通”,这图那图不如“活地图”。入山缺向导找他,拿不准的问题问他,搞保护区生态科研、提供基础数据离不开他。他就是全国、自治区两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治区“北疆工匠”、全国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个人,有着汗马“名捕”之称的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李晔。

野外监测

采集红外数据

冬季调查

1984年,19岁的李晔从牙克石林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金河森工公司从事森林经营和相关专业技术工作。2001年,调入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干就是21年。

不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一年中,李晔有一多半的时间工作在野外。每天和同事们天不亮就起床,揣上些干粮,前往密林深处的监测点。

野外调查、生态研究、科研监测的“主战场”就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林,由于长时间背着沉重的设备走在深山老林,背上磨破皮、脚上磨出泡是常事。累了,他们就停下脚步望着那看不到边的山峦,也常常自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科研监测点的确定,事关判断野生动植物数量、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准确性,要有眼力,更要有脚力。保护区巍峨的群山密林间,常常能看到李晔躬身前行的身影。每到一处监测点,他不是双膝跪地观察,就是攀爬高点取样,保护区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逃不过李晔的双眼,一份份珍贵的调查资料不仅记录着野生动植物的分布情况、种群、数量等变化,也见证了他和团队付出的艰辛。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山脉西坡北部,总面积107348公顷。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具有原始性、典型性、健康性、稀有性,是野生动物生活与繁衍的乐土。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广袤的寒温带针叶林中有294种野生动物。保护区虽然气候寒冷,但是地形平缓,土层薄且透气性好,分布的野生高等植物多达841种,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植物3种、自治区级珍稀植物15种。

2018年3月4日,李晔如往常一样查看远红外相机记录的视频资料时,突然发现视频中闪现了一个“珍贵”的身影,他激动地从凳子上直接跳了起来。

“视频中有4只白头鹤,2只成年白头鹤带着2只鹤宝宝在湿地里悠闲觅食。我们当时并不确定是白头鹤,找了很多鸟类学家咨询。最终,经国内多位鸟类学家确认,画面中的鸟类确实为白头鹤。”李晔兴奋地回忆道。据了解,白头鹤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易危等级,全球种群数量6000多只。白头鹤的出现标志着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好,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3只原麝在灌树丛中嬉闹追逐;母驼鹿与幼崽林间上演舐犊情深;4只猞猁在森林里散步;乌林鸮妈妈捉老鼠喂乌林鸮宝宝……这不是美丽的童话故事,而是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清摄像头下一幕幕真实的画面。

近年来,李晔和他的团队先后在保护区丛林中放置了120台红外相机,每隔半年对相机做采集数据和记录工作,通过影像出现的频次和出现信息获取野生动物的分布状况,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习性。

说起放置红外相机的种种经历,李晔用“探秘”一词总结野外工作。

“我们基本上一个季度进行一次野外活动,山里没有路,都是靠我们用脚一步步走出来的。夏季投放红外相机时,有时要穿过偃松林,1个多小时才走了1公里的路。每每路过沼泽地,深一脚,浅一脚,裤子湿了半截,1个小时走不到2公里的路。我们野外活动时常常要在山里住20天左右,白天进山调查,晚上在山里露宿。棕熊时常光顾我们的露营地,吓得大家晚上都不敢作声,早上天蒙蒙亮就仓促‘逃跑’。”李晔笑着讲述着。苦与乐的工作过往不禁令人啼笑皆非,其中艰难却令人感慨。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杨琨告诉记者,同事们都称李晔为“名捕”,他太爱保护区的这份事业了,这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分布区域,主要植物何时花开、分布林班,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李晔和他的团队监测到白头鹤、黑嘴松鸡、原麝、驼鹿、紫貂、貂熊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影像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和国际频道、内蒙古电视台等各级媒体播出,成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珍贵资料。

李晔长期致力于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在开展各项资源调查和科研监测工作中,注重将调查结果监测数据分析整理,转化形成科研成果,取得显著成绩。

多年来,李晔组织完成了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和科学考察任务,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监管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了《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评价》等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出版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图谱》《汗马自然保护区驼鹿》等科普读物,为科研助力保护区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新时代赋予务林人更高的要求和使命。”李晔说,大山赋予我们丰富的资源,只有加大保护力度,才能让保护区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报记者 米何妙子)

(本版图片均由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分享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林海日报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