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的绿色坚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35年的绿色坚守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号外
号外:第60版 2022-07-25

35年的绿色坚守

———记绰尔森工公司大黑山防火瞭望员、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郑洪山

郑洪山在清晨瞭望森林

郑洪山在塔上悬挂防火警示旗

郑洪山正往塔上攀爬

深山老林,22米高塔,一个罗盘,一个望远镜,一张地图,一次次的上塔瞭望,绰尔森工公司大黑山防火瞭望员郑洪山35年始终如一日坚守。

大黑山,海拔1600.2米,呼伦贝尔境内第一高峰。大黑山瞭望塔就矗立在大黑山山尖上,像一双眼睛似的注视着绰尔森工公司42.65万公顷生态功能区,大黑山瞭望塔被称之为公司众瞭望塔的“神眼之首”。

1987年,刚参加工作的郑洪山被分配到绰尔森工公司塔尔气林场,成为一名林业工人。当时,公司新增设了一个工种———森林防火瞭望员。瞭望员的工作要远离林场驻地和家,很多人一听这样的工作就直摇脑袋。正在领导犯难之际,郑洪山主动请缨,成了“神眼之首”的瞭望员。

“防火瞭望员是个苦差事,去了可不能反悔。”大家半真半假地试探郑洪山。

“我说到做到,保证干好!”郑洪山一脸严肃地回答。

“这小子有点傻!”郑洪山的一番表态,同事们并不看好。大家心里都明白,郑洪山将要去的大黑山瞭望塔海拔高、气候恶劣、条件艰苦,都私下里这样议论他。

那时,大黑山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设备简陋,原先木材生产作业时用的绞盘机房,上面盖上帐篷布就是塔房。初春时节,外面刮大风,屋里刮小风,外面雪融化,屋里就淌水。

从大黑山山脚到山顶,要穿越森林、溪流,还有凹凸不平的“毛毛道”,两个小时能到山顶,就是相当快的了。孤独寂寞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陪伴瞭望员的只有呼啸的山风和不时来溜达的棕熊。大黑山瞭望塔分两个班,十天一倒班,一班两个人。每天上塔13个小时,每隔两三分钟瞭望巡查一次。日月交替,瞭望员们终日在高山峰顶,攀上22米高的瞭望塔,人在半空摇,云在脚下漂,特别是春秋两季的时候,一个月中不刮风的天气只有四五天,山下五六级风,山上能达到七八级,有时风力瞬间能达到10级以上。

考虑到安全问题,绰尔森工公司特意在塔的四周拉了四根超粗钢丝绳加以固定,但风大时,在塔上能明显感觉到塔来回摇摆,让人头晕目眩。身高1.6米多的郑洪山站在塔上,经常被风吹得摇摇晃晃,手把着栏杆不敢撒手,双腿直打颤。郑洪山有时也想打退堂鼓,可又一想,谁都不去大黑山,那这片林子谁来瞭望?为了守好这万顷的绿水青山,郑洪山觉得个人吃点苦不算什么,再苦、再难、再危险也得坚持!

2002年,测报了鄂温克自治旗红花尔基方向火情;2007年,测报了红花尔基樟子松林起火点位置;2016年,测报了扎兰屯市柴河镇烧麦茬引起的起火点位置……35年来,郑洪山准确测报火情40多次,对毗邻地区和公司发现火情快速打早、打小、打了提供了可靠依据。

“我是林区的孩子,是森林养育了我。我长大了,就要回馈大山这份厚重的爱,守好这座山,看好这片林。”郑洪山屹立在瞭望塔之巅,默默注视着生态功能区内的每一个角落,恪尽职守,护卫着那片绿色林海。

作为一名防火瞭望员,每年3月份进入防火期就要上山值守,直至11月份生态功能区落雪后才能撤点下山,在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月时间。

1998年,爱人生产在即,但第二天是郑洪山值班的日子,他安顿好爱人,骑着摩托车照例上了山。

2017年,爱人去齐齐哈尔看病,他知道春季森林防火期人手少、任务重,没有向领导张口请假。

2019年,大儿子结婚,儿媳家在外地办回门庆典,按照当地习俗,他应该到场,可赶上森林防火期,他没去。

2021年,小儿子到河北保定当兵,他为了值班没去送行。

“孩子们都不跟我亲,跟我媳妇亲。”郑洪山带着一丝遗憾,心酸地说道。

多年来,郑洪山舍小家顾大家,始终坚守岗位,用青春、奉献和汗水以及心中的那份执着,担起守望兴安之巅的职责使命。

在郑洪山47岁那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工作生活在艰苦的大黑山上,郑洪山从没叫过苦、喊过难,也没有掉过一滴泪,当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拳宣誓的那一刻,他热泪盈眶,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有人问他:“你都快50岁的人了,过几年就要退休了,为什么还要入党?”

郑洪山表示,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一辈子的追求。他入党是为了鞭策自己,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以前不敢交入党申请书,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离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还差得很远。为此郑洪山一直默默地努力,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10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5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21年夏季,郑洪山被自治区党委、呼伦贝尔市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到分会场参加表彰大会。“那一刻,我感到作为一名林业人特别自豪和骄傲!”郑洪山说。从表彰会回来,他立即上山值班,并把受表彰时佩戴的红绶带带到了山上。

“这个绶带提醒我,党组织给了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郑洪山坚定地说。

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奉献诠释责任担当。35年来,郑洪山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变成了一个两鬓微霜的中年大叔,许多和他一同守塔的瞭望员来了又走,一拨又一拨,而他仍坚守在大黑山上,因为他离不开他用一生守护的绿色林海。(本报记者 李鹏飞)

(本版图片均由何康红摄)

  
分享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林海日报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