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风雨兼程,务林人坚定初心,用青春和汗水,用忠诚和智慧,在劈波斩浪的改革进程中铸就了屹立于祖国北疆的绿色丰碑。
70年春华秋实,务林人栉风沐雨,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绵延千里的浩瀚林海中绘就了波澜壮阔、雄浑壮美的宏伟画卷。
新中国成立伊始,随着党和国家发出建设边疆、支援国家建设的号令,一批批复转军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浩浩荡荡走上了高高的大兴安岭,踏进了茫茫的林海雪原,开启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改天换地的建设历程,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70年创业,务林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克服严寒酷暑,战胜雪岭冰河,以昂扬的斗志,有力支援了新中国经济建设。
70年坚守,务林人扎根林海、守护绿色,牢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嘱托,一手栽树、一手砍树,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筑牢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历史永远铭记:党和国家对林区的深切关怀,刘少奇主席冒雨视察林区,在最为艰苦的时期为林区工人特批了“营养豆”;习近平总书记在寒风中来到林业工人郭永财家中,看地窖、摸火墙、坐炕头,激励大家“林业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历史永远铭记:杰尔格勒等创业先驱“青山处处埋忠骨,老死林下不留坟”的崇高情怀;历届领导班子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的干事热情;几代务林人埋头苦干、爱岗敬业、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崇山峻岭中的坚强意志……
历史永远铭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务林人奋辑笃行,履践致远,以红色引领绿色、绿色筑牢红色,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绿色发展根基日益厚重,美丽林区的底色愈发清新亮眼。
历史永远铭记:林区人聚焦改革重点,以“壮士断腕、舍我其谁”的勇气和魄力,探索开路、先行先试,定向爆破、靶向攻关,历经改革阵痛而浴火重生。
壮美大兴安,砥砺七十年。风雨兼程,奋进如歌。
值此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70周年之际,作为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机关报,《林海日报》积极承担起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集报社全体之合力,聚编采人员之智慧,以庆祝林区开发建设70周年为主线,聚焦讲好“四个故事”,唱响“四张名片”,重磅推出70块珍藏特刊。特刊围绕“思想之旗 引领航向”“亲切关怀 殷切期望”“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党旗飘扬 辉耀北疆”“绿色追求 永无止境”“锐意改革 勇毅前行”“不负青山 方得‘金山’”“民生福祉 枝叶关情”“赤子丹心 逐梦北疆”“踵事增华 踔厉奋发”十大主题,展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波澜壮阔的70年创业史、发展史、奋斗史,彰显各族职工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热血情怀和坚定决心,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为庆祝林区开发建设70周年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激励林区干部职工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生态地位
她与广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相依,与肥沃的松嫩平原相接,与俄罗斯、蒙古国毗邻,苍茫的林海绵延千里,犹如镶嵌在祖国北疆的绿色明珠。10.67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林海地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的九个旗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自治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尔山市)。美丽富饶、瑰丽雄奇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重点国有林区之一,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森林蓄积9.4亿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10.3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蓄积分别占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的31%和33%,天然林蓄积占全国的7%;占内蒙古森林资源面积的32%、森林蓄积量的62%。以省为参照,森林面积排全国第11位,森林蓄积、活立木总蓄积排全国第7位,森林蓄积年增长量2000万立方米以上。良好的生态系统维护着呼伦贝尔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碳汇制氧、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她处于东北森林带的核心腹地、北方防沙带的前沿阵地;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处于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也是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区,与青海三江源遥相呼应,被誉为“高纬度中华水塔”。
这里是欧亚大陆北方森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特殊的生态保护功能和多种伴生资源,是黑龙江、嫩江的主要源头,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基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现有72%的森林被列为国家重点、一般公益林实行全封闭保护和限制性开发,其中有94万公顷从未开发的北部原始林区,35个共计182万公顷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区域内有大小河流7146条,其中一、二级河流984条,湿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物质量171亿立方米/年,相当于三峡水库设计库容的43.6%。
这里是人们盛赞的“绿色的立体宝库”,繁衍生息着猞猁、黑熊、貉子、狍子、野猪等脊椎动物43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9种;野生植物193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7种。起伏的群山中蕴藏着40多种矿产资源,在历史上享有“金镶边”的美誉。
这里尽揽春情、夏景、秋实、冬雪于一身。春天,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海映红了千山万岭;夏天,满眼苍翠、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秋天,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绚烂多彩的光影铺满山野,令人迷醉;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广袤的林海变成了银色世界。她以悠远的历史、独特的景观、丰富的民族与民俗文化、与俄蒙相接的独有风情,吸引着中外宾朋。
历史沿革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946年在党的领导下开始生产。1950年中央召开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决定对林区进行整体性开发。1952年,自治区决定成立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为自治区政府直属机构。之后,隶属关系、管理体制多次变化,期间隶属过原国家林业部、黑龙江省森工总局。1987年,重新划归自治区,更名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为自治区派出机构。
1995年,自治区决定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内蒙古森工集团,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201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撤销森工集团,组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并于2017年2月挂牌。2019年,中组部、中编办明确了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2020年3月,自治区党委决定撤销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恢复森工集团运营,确定为特定功能类企业,受国家林草局委托承担林权证内的森林经营保护工作。
历史贡献
风雨兼程写春秋,千秋伟业铸丰碑。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70年来,几代务林人不折不扣执行党的林业政策,以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的赤胆忠心,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家国情怀,以负重前行、自我革新,谋求林兴民富的坚忍刚毅,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人为本、守望相助,始终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不懈努力,为国家和自治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生态建设上,坚持“边采边育、采育结合”方针,累计人工造林2000余万亩。“天保工程”实施后,坚决落实木材产量调减政策,20年间累计减少木材采伐3817万立方米。国家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林区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6.37万平方公里、6.6亿立方米、60.1%提高到8.37万平方公里、10.33亿立方米、78.39%,森林资源实现“长大于消”。2020年8月1日,中国林科院公布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6160亿元/年,较“天保工程”实施前增加了1543.03亿元/年,增幅为41.08%。
在经济发展上,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完整的木材生产、林产加工、林化造纸、机械制造等完备的森林工业体系,累计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立方米,上缴税费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3.8倍。“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区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体,森林旅游、碳汇开发、林下经济等重点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格局。
在社会建设上,开发的同时建设了25个城镇,连续50余年自办社会事业,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安置大量人员就业,奠定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促进了边疆繁荣稳定。
“蝉声不到兴安岭,云冷风清暑自收。高岭苍茫低岭翠,幼林明媚母林幽。”
这里,就是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