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晓琳 刘磊
“从1952年开发建设至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经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这对林区来讲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在正式采访前,我首先对林区开发建设70周年表示祝贺!”面对采访组,84岁的原国家林业局局长王志宝正襟危坐,娓娓道来他与林区的故事。
翻开林区70年的开发建设史册,许多时间节点,因其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时至今日仍然深深地铭记在王志宝的脑海中。
从选择来到林区的那一刻起,森林便成了王志宝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从记忆中拾起那一段段被绿色浸染的岁月,串联起了林区的历史、当下与未来。
“我和我爱人大学刚毕业就被分配到了林区,我在那里工作了23年,她工作了25年。可以说,林区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对林区,我们还是有感情的……”回想起初到林区的经历,王志宝激动不已。1963年,从吉林电力学院(现东北电力大学)动力系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的王志宝,正值青春年华,怀抱着一腔报效祖国、支援边疆的热血来到了林区。“那时候是林区开发建设的兴旺时期,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每年分配过来的大学生有四五百人。那会儿年轻人思想也比较进步,一心想着要去党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和我爱人的志愿是一样的,共同分配到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我去了基建处,她去了栲胶厂。”
1963年至1986年间,王志宝先后担任林管局基建处技术员、机电处副处长、绰尔林业局局长、林管局副总工程师兼计划处处长、林管局副局长。
值得一提的是,王志宝任绰尔林业局局长时,凭借着一股闯劲、韧劲、拼劲,上任当年就摘掉了绰尔“三老”的帽子,即任务老8万、老完不成、老亏损,扭转了连续十几年的亏损局面。仅用两三年时间,就让绰尔林业局从一个“老大难”单位跃居为林区的先进单位,老百姓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任林管局副局长时,王志宝陪同林业部调研组在林区调研“两危”问题,他以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为解决林业“两危”问题建言献策。
1986年,王志宝调入林业部,历任计划司副司长、司长、副部长、党组成员;1998年林业部改组为国家林业局后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2000年以来,相继任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等职务。
兢兢业业40余载,王志宝把个人前途与林业事业、个人选择与祖国需要、个人追求与人民利益紧紧连在一起,为祖国的林业事业赤诚奉献。
王志宝在担任国家林业局局长期间,曾参与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决策,并负责主持上述工程的规划、实施工作;在担任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期间,参与了退牧还草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农村能源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决策。
当谈到林区的贡献和“天保工程”在林区实施20年来取得的成效时,王志宝充满了自豪与欣慰:“过去,林区为了支援国家建设,通过森林采伐,既为国家财政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木材。林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就坚持采育结合,在采伐的同时培育森林,而且当时采伐的都是成过熟林,把中幼林培育起来,中幼林是生态效益最好的林,所以说林区开发后要比开发前生态效益好得多,森林资源不但没有减少,总量还增加了。林区对森林资源的恢复、对生态的改善,是森工人的一大贡献。”
王志宝说,70年来,林区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区陷入了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困境,林区职工的生活非常艰苦。200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启动,林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林业建设从采伐利用森林为主,向保护、培育和利用森林并重的历史性转变,是中国林业从传统林业向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充分发挥森林多功能的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标志。
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新时代林业应该如何定位和规划?王志宝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重要的就是把生态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论后,着力点应在生态上做文章,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做贡献。第二,要以森林的多功能满足人类的多需求。森林最大的功能就是生态功能,我们要想为国家做贡献,就要让森林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功能,使生态越来越良好。同时,还要注重森林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我们要培育木材生产的后备基地,把中幼龄林培育起来。把森林经营与国家扶持结合起来,真正做好森林经营设计。总的来说,林区如果想富起来,光靠生态不行,必须把森林这几大功能都发挥好,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