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居之陋
林业工人先生产、后生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20世纪90年代,林区仍有一大批职工依然住着不供暖、无供水,建于60、70年代的简陋土木结构房屋。林区各镇都是依林而建,起初只有生产工队,大部分都住在“地窨子”和简易帐篷里。后来随着工人家属陆陆续续到来,各林业局每年夏季都发动职工放下伐木工具,自己动手盖一些简易住房。没有其他建筑材料,就用黄土和木材搭建“板夹泥”住房。“板夹泥”就是在木杆立柱的两面钉上木板,中间填充干草泥巴的混合物,然后在木板外面再抹上泥巴。条件稍好的地方,也建了一些“木刻楞”房子。这种房子保温好,使用年限长,但由于建房用材多,建筑耗时长,其建成数量很少,现存的这种房子已成供游客观瞻的特色景观。
简易住房面积只有二三十平方米,全家几代人挤在一个大土炕上,而且保温性都比较差。遇到极寒天气,晚上睡觉还得戴着帽子、围巾。不大的窗户玻璃上,整个冬季都结着很厚的冰霜,家家户户门里侧都挂着厚厚的棉布帘子。由于早晨室内温度特别低,煮饭的水蒸气始终弥漫着整个厨房。为了提高热效率,家家都采取“火墙”取暖,大土炕一年四季都得烧火。后来为了节约烧柴,又采取以火墙带火炕的取暖方式。
食之苦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处于高寒地区,既不产粮又不种菜,且地处偏僻,交通运输不便,其生活之难可想而知。
记得那是我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母亲托人从外地买回用油纸包着的两包月饼,一共8块。母亲当时就分给我们6个孩子每人一块,并嘱咐大家等明天晚上月亮出来以后再一块儿吃,可谁也没有等到第二天,就都偷偷将月饼吃光了。中秋节晚上,母亲并没有责备大家,她将仅剩的2块月饼,一块留着给仍在山场小队工作的爸爸,另一块用刀切成6小块儿,放在盘子里让我们吃。我当时清楚地记得,母亲用颤抖的手切月饼的时候,双眼已浸满了泪水。
1961年,刘少奇主席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北部的图里河林业局和根河林业局实地考察。他针对林区当时的生产生活存在的困难及林区未来持续发展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许多林业工人由于营养不良而造成腿部浮肿。刘少奇主席决定由国家对林区职工群众每人每月供应1斤黄豆,此惠民之举一直延续到居民粮食供应证废止。
正值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70华诞,面对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是推动林区事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我坚信,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明天一定会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林区人民的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