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卫岩 赵佳佳
蓝天浩渺之下雄浑纵卧,绿色氤氲之中林泰民安。
美丽富饶、瑰丽雄奇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保存最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被誉为“北疆的绿色长城”。她与广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相依,与肥沃的松嫩平原相接,与俄罗斯、蒙古国毗邻,绵延千里,山峦叠翠,林莽苍苍,犹如镶嵌在祖国北疆的绿色明珠。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开发建设70年的进程中,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如今,林区生态地位更突出、生态作用更凸显、发展潜力更强劲、发展空间更广阔。
从栋梁到脊梁 良好生态源于七十年如一日绿色坚守
2015年4月1日,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部署,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斧挂锯,从此结束了林区长达63年的采伐历史,开启生态建设新征程。
然而,在林区开发建设70年岁月的长河中,生态保护建设并非始于“停伐”。
1950年2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召开全国林业工作业务会议,作出了筹备开发大兴安岭的决定。1952年初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6月20日,首任局长杰尔格勒带领第一批开发建设者来到位于大兴安岭林区腹地的图里河森工局展开筹建工作,由此拉开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计划开发建设的序幕。
与此同时,大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从祖国各地汇聚到杳无人烟的深山老林,胸怀报效祖国、支援边疆的豪情壮志,开始了林区有计划大规模开发建设历程。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把一棵棵栋梁之材运往祖国各地,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东林西铁”享誉自治区。
据统计,截至停伐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采伐,并非无节制地向森林索取。
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作出了“一手栽树,一手砍树,右手栽树,左手砍树”的指示。林区结合实际,提出“造林多于砍树,要采一造二、造三、造五、造十。”就是说,植树造林面积要超过采伐面积,这一举措一直坚持到林区全面停伐,为林区生态建设始终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1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提出建立营林村的建议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同年11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按照“以营林更新为基础,综合利用,青山常在、永续作业”的方针,在根河林业局潮查林场三车间地区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营林村———百林茂营林村。之后,国家林业部大力推广建设营林村的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办营林村的热潮。
1998年国家启动实施天保工程试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主业开始由木材生产转向生态保护建设,林区坚决落实木材产量调减政策,木材产量由工程实施前每年425万立方米分两步调减到110万立方米。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植树造林没有因木材采伐量减少而降低,林区同步开始有计划、分区域植树造林,强化种苗培育,全民植树护绿在林区蔚然成风。
“每年造林一万亩。”今年60岁的库都尔森工公司育林林场的职工彭春林,依然清晰地记得20世纪80年代林场的号召。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每年4、5月,山间林下、沟塘岭脊,到处都有林业职工群众植树造林的身影。彭春林说:“造林季节性很强,春季顶浆造林期也就25天左右,每年造林时,林场职工都提前在造林地搭帐篷,吃住都在山上,每天都看土壤化冻情况,先阳坡、后阴坡,先坡上、后坡下,化冻够深了抓紧造林,生怕错过最有利的时间。”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印证了林区统筹采伐与保护的生动实践:据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多年来林区始终保持林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的态势。据统计,林区开发建设70年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000余万亩,创造了阿尔山、库都尔两处“百万亩人工林”的营造林奇迹;实施天保工程20年来,森林面积净增100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25个百分点。
从木材生产为主到生态保护为主 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白鹿岛景区
生态是林区的“根”和“魂”,维护大兴安岭生态安全是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赋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重大政治任务。为此,内蒙古森工集团牢记“国之大者”,把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共抓生态大保护,做靓生态底色。
70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为了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建设、建设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先后进行了承包经营、抓大放小、减员增效、“二次创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有林区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等数次涉及体制机制、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改革,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内蒙古森工集团聚焦主责主业,坚决落实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线”,统筹治理管好林。编辑出版了《大兴安岭植物志》。配合属地政府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毁林开垦整治、“绿盾”等专项行动。
在林区大地上,变化的是山川颜值,不变的是务林人的使命担当。从林区开发建设初期到天保工程启动实施,从全面停伐到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内蒙古森工集团始终将森林防火作为保生态的主引擎,紧紧围绕“四问”要求,强弱项、补短板、控风险、提能力,聚焦“严、细、实、快、早”,看住人、管住火、防住雷,实现了“不发生人为较大森林火灾、不发生影响较大自然火灾、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工作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森林资源和经济损失。目前,林区已有效建立了“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形成天空地一体化防灭火体系,推动“人防”向“技防”转变,将“互联网+督查”系统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灭火各个环节,织紧织密森林防火防控网。
2021年,内蒙古森工集团高位推动、主动作为,全力推进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工作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完成后,大兴安岭林区公网覆盖率将由现在的不足10%提升至60%左右,茫茫林海中将架起一条信息“天路”,筑起一道生态建设的“防火墙”,为实现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林区开发建设70年来,提升林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能力与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同等重要。签订森工集团、各森工(林业)公司、林场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状;明确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9‰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1%以上,苗木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的“四率”指标,有效推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管理综合平台建设。
“十三五”期间,林区成功扑灭230起森林火灾,当日灭火率96.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1528万亩,全面完成“四率”指标,夯实了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
林区的生态实践远不止于此。内蒙古森工集团还大力推行管护、林政、防火“三站合一”管护新模式,建立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林区共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部)级自然保护区4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处、旗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12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5处;国家森林公园9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183万余公顷。此外,林区还建立了湿地保护小区26处,受保护湿地面积63万余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2.74%。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锚定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森林旅游小火车
2021年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满归森工公司北岸林场工队长周义哲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介绍说,201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60亿元。周义哲提到的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这里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
“绿色GDP”,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绿色发展方向,是林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林区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60亿元,其中“绿色碳库”总价值量为1071.75亿元。内蒙古森工集团坐拥价值千亿“绿色碳库”。实际上,早在201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开始林业碳汇项目试点,2017年,林区完成了第一笔40万元林业碳汇交易,迈出了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步伐。2021年初,内蒙古森工集团注册成立了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推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截至目前,林区森林碳储量17.2亿吨,销售碳汇产品交易总额3215万元。
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始终坚持科学规划转型产业,因地制宜,积极拓展旅游南北东三大板块,94个重点项目纳入自治区“乌阿海满”一体化和呼伦贝尔“十四五”旅游规划,55个重点项目纳入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内蒙古航旅集团达成通用机场建设共识。营造沙棘、西伯利亚红松等经济林8.65万亩,种植中草药1.7万亩(“十三五”期间)。完成内蒙古森工绿色产品网络平台、App项目技术框架建设。
守护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利用好金山银山的“价值”,内蒙古森工集团不断开辟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绿色崛起的新模式。
70年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用万顷碧波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创造了万千栋梁出林海的奇迹;70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从林木采伐到停伐转型,成就了护林植绿筑脊梁的伟业;70年后的今天,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天如洗、云如锦,绿水青山共为邻,数以万计的务林人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为生态文明建设续写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