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磊
70年来,经过艰辛探索,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切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在林区大地上,奋力书写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回顾过去,林区产业乘着改革春风破浪前行,推进“两山”转化,提升“绿色GDP”含金量,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展望未来,林区的“执笔者”果断出手,大胆着色,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巨幅画卷上挥毫泼墨,层层点染,勾画出一幅风采卓然的七彩画卷。在新的发展蓝图上,“横扩纵拓”的大思路、“产业转换+产业延伸”的复合型模式,构建起鲜明的主体骨架。
四季旅游让林区更“撩”人
“春到大兴安岭,杜鹃花迎雪怒放;夏到大兴安岭,绿浪翻滚,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秋到大兴安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高岭低岭任杂染,景到极处灼伤眼;冬到大兴安岭,越桔美酒清泉酿,林海清风送清香,白雪引来五湖客,一同坠入雪故乡。”这是一位林业工作者笔下的诗句,更是对林区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完美的诠释,也是很多人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真实感受。
如何更好地开采这一座座“旅游富矿”。多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从未停止过探索的步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内蒙古森工集团将林区“三节一会”纳入“2017中国森林旅游节”活动之中,成功举办了2017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旅游节———根河房车自驾车国际露营大会、莫尔道嘎金秋赏山节、冰雪节暨高寒森林摄影节系列活动。期间还举办了“根河源杯”自行车挑战赛、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之恋”纪念林揭牌仪式、生态旅游文化研讨会以及冰雪嘉年华等活动。
随着林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让原本寂静的林海沸腾了。在白茫茫的天地间,透红的灯笼,招展的彩旗,错落有致的小木屋显得格外耀眼。零下37摄氏度的寒冷天气丝毫没有阻止“访客”的脚步,百名摄影家和新闻记者齐聚满归森工公司北岸林场,共同见证北岸雪域森林人家开园。
“大兴安岭林区的冬天真是太美了,在我们那边根本看不到这么美的雪景,能够想象得到,大兴安岭春、夏、秋景应该各有特色,明年我还要带着朋友来。”来自浙江省的游客姜启东第一次到林区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大兴安岭林区“结缘”后,他一直关注着大兴安岭旅游的微信公众号,时常在上面留言。
尝到冬季旅游“热”甜头的还有克一河森工公司托河林场原205生产工队的队长张立明。2015年,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老队长由“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成了这片林海的守护者。勤劳的老队长没有闲下来,守护森林的同时又开辟了新的致富道路,养鸡、养猪,种黄豆、土豆、油菜,培植黑木耳……家庭经济搞得红红火火,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如今,老队长办起了森林人家饭庄,为全民发展旅游带了个好头儿。
一直以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将森林旅游作为支柱产业,以打造大兴安岭地标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围绕“三区七向”发展布局,积极深化地企合作,实现同频共振。下一步,内蒙古森工集团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将不断整合放大林区旅游资源优势,创新营销模式,丰富营销载体,充分发挥平台“内引外联”功能,突破行业、区域和体制瓶颈,积极探索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与属地政府及企业机构密切合作,深化“旅游+”“+旅游”,引领林区旅游产业向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全面融入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有效促进森林、草原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近几年,内蒙古森工集团依托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8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及面积94万公顷的北部原始林保护区,先后打造独立景区39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1个、森林养生基地4个、森林体验基地3个、森林特色小镇5个。林区94个重点旅游项目列入《呼伦贝尔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55个项目纳入《自治区“乌阿海满”一体化旅游发展规划》,35个项目纳入《自治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全国地标性森林生态旅游康养目的地。
林下产品使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发展林下产业是林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区实现富民强企的重要途径之一。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立足林区自然资源条件,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蔬、林畜、驯鹿、水产等林下种植养殖业,推进沙棘、榛子等经济林培育。
林下经济作为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富民产业,在2006-2014年8年间,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及加工产业,相继建成了2条三级菌生产线和3个食用菌产品加工企业,有力拉动了林区食用菌产业发展。
经过大力发展,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布局明显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