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2020年8月,全国和自治区解困脱困第三方成效评估结果显示:林区解困脱困工作的精准程度高,抽查的困难职工样本中,错评率、错退率、漏评率、漏退率均为0%,动态管理精准率、结对帮扶覆盖率、综合帮扶方式精准率、困难职工对帮扶工作满意度、综合评价的精准帮扶率、整体政策知晓度6项获评100%。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一直以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森工集团把解困脱困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全林区构建起“党委领导、行政主导、工会牵头、部门负责、各方参与”的林区困难职工解困脱困长效工作责任机制,以内蒙古森工集团工会为龙头,所属森工公司工会、帮扶中心为支撑,二级帮扶站点为前沿的“全面覆盖、分级负责、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三级帮扶工作网络体系,搭建了救助、维权和服务为一体的帮扶救助工作平台,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一助一”“多助一”活动,奋力夺取职工解困脱困的全面胜利。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林区共筹集送温暖、日常救助等帮扶资金4578万元,帮扶各类困难职工5.7万人次。
开展“春送岗位”活动,举办职工技能培训班,增强困难职工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夏送清凉”活动,慰问生产、基层一线和户外工作者,发放凉席、凉帽、凉枕等防暑降温用品;开展“秋送助学”活动,“十三五”期间筹集“秋送助学”助学资金1155万元,3831名困难学生通过资助圆了大学梦。开展“冬送温暖”活动,每年冬天组织患慢性病职工温泉疗休养;“三八”节走访慰问困难女职工……林区各级工会深入贯彻“服务职工、精准救助”主题解困脱困系列活动,结合林区困难职工的困难程度、致困原因、帮扶需求等,采取送政策、送医疗、送助学、送物资、送资金等多种帮扶措施,做到区别情况、因户施助、分类帮扶、标本兼治、注重实效,努力实现了“全覆盖、不遗漏”的工作目标,真正把解困脱困工作做成暖人心、聚人心的“民心工程”。
目前,林区有标准化帮扶中心23个,一站式帮扶大厅面积1427.3平方米,配备帮扶中心专兼职工作人员83人,实现了组织体系化、工作信息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工作制度化“五化”建设。
解困脱困立足精准方寸间彰显“林区做法”
清晨,掩映在松桦林中的养殖点炊烟袅袅、云雾缭绕,任庆良夫妇又开始一天的忙碌。“溜达鸡”潮水般飞出鸡舍,鸭、鹅在溪水里追逐,肥猪在圈舍里吃食,黑白花牛徜徉于绿野。
任庆良曾是绰源森工公司梨子山林场一名采伐工,爱人没工作,两个孩子先后考上大学,生活拮据。2015年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任庆良由采伐工转变为管护员。翌年公司号召困难职工发展家庭经济,任庆良积极响应。他靠公司工会提供的无息贷款买了1000多只鸡雏,林场还帮助他在梨园山庄北面山坡的松桦林里建造了标准化鸡舍,可为就近饭店提供优质活鸡食材。
寒来暑往,在任庆良夫妇精心饲养下,养殖规模和种类逐渐扩大和增多。“有党的好政策,有公司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只要勤劳,想要的小康生活就能实现。”任庆良说。
如今,孩子们在江苏省工作,大儿子买了楼房成了家,小儿子事业有成,夫妇俩很欣慰。闲暇之余,任庆良还把养殖点生活场景和梨园山庄秀美景色拍成照片、录成短视频放进抖音里,得到好友们的点赞。
精准施策,把“输血”解困变为“造血”脱困。内蒙古森工集团工会将“精准”作为解困脱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困难职工的实际出发,做到精准识别,高效救助。任庆良一家仅是林区精准解困脱困的受益者之一。内蒙古森工集团工会围绕林区“1+N”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体系的总思路,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林下资源采集、旅游产业等,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走发展家庭经济的勤劳致富之路。
内蒙古森工集团工会还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建立技术服务体系。除采取集中或现场指导等方式抓好技术培训外,还为经济户购买书籍、光盘等技术资料。此外,各级工会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举办了母婴护理、养老护理、蒙古刺绣、烹饪、月嫂、雪雕等一系列热门实用的培训,帮助困难职工掌握增收致富技能。
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群众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森工集团工会下发家庭经济贷款4358万元,扶持家庭经济户4545户,脱贫865人,选树创业带头人472人,带动就业3122人,使发展家庭经济真正成为停伐后职工转岗分流,实现困难职工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70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始终坚持把民生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紧紧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林业职工,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