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劲
在甘肃,一名一线工人撰写并正式出版了一本《DF7C型内燃机车故障综合分析与处理》技术专著,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成果,有一项避免风压异常后列车失控的成果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来自8月30日《工人日报》的这则新闻令人欣喜和赞叹,让人们再次看到一线技术工人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同时也对工匠跨界的创新创造潜力有了更多期待和期盼。这名工人是金川集团物流公司的工人杜晰。
DF7C型内燃机车目前在国内各大工矿企业专用铁路线上广泛使用。杜晰作为冶金企业的一线工人,既不是科班出身,又不是铁路系统的专业人员,对这台机车能够做到熟悉性能、正确驾驶、规范保养已经不易,要想实现技术的改进提升甚至撰写技术专著,会面临太多的专业门槛和条件限制。但这个传奇般的跨界故事,就在杜晰身上发生了。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杜晰在与内燃机车打交道过程中体现出的工匠精神。从2002年该集团购入第一台DF7C型内燃机车算起,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他翻阅了所有能搜集到的技术资料,把每一次的故障问题和维修过程记录在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18本,居然超过200多万字。这厚厚一摞的笔记让大家看到这位一线技术工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毫厘不差严谨精确”的一丝不苟、“千锤百炼终成一器”的追求卓越。
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新中国从最初工业领域多有残缺空白、水平落后,成长为拥有世界全部工业门类和体系的制造大国,离不开一代代技术工人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执着的技术积累,成长为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今天,我们要建设“创新中国”,要迈入跨领域科技创新的新时代,需要更多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今天,科技创新已经迈开跨领域探索的新节奏。有学者提出,近代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学等学科的积累与深化,正在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当代许多科学上的成就常常属于一种跨领域的科技。目前,新药开发、互联网、工业自动化、数字经济等科学技术的方兴未艾,也正是得益于这种跨领域科技的力量。
这样的判断和论述概括出一种普遍的共识和现象。网络上流行一句话,“打败你的未必是同行,很可能是跨界”,也恰恰反映出一种跨界创新的趋势。近来,以“智能+”为代表的一系列跨领域、跨行业的“科创新物种”层出不穷,让人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科技创新发展的憧憬。
而科技跨领域的创新创造成果要落实到产业和制造层面,离不开大批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包括更多技能工匠能有意识、有机会去实现跨界突围、跨领域发展。
通常人们以为,技能岗位是重复性、机械性劳动,钳工、焊工、电工等工种彼此独立、界限分明。但是随着产业升级和装备提升,工业制造对技能的要求发生了诸多改变。过去的车床、铣床等都是手动加工,现在的数控车、数控铣则是用计算机软件设计、编程,技能要求和技术内涵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同时,技能工匠自身也在尝试跨领域的成长,他们有着强烈的跨界意识和表现,正在“智能+”与“技能+”的时代浪潮中奋力奔跑,正在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可能、打开别有洞天的创新空间。
今天,面对汹涌而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我们一方面要着力培养更多拥有跨学科知识、掌握多项技能的复合型工匠人才;一方面要着力鼓励更多工匠勇于跨界,大胆追求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新创造———这是诸多企业、院校和社会需要迎接和解答的新问题。(据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