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一定要认清邪教本质”深化改革释放人才红利增强职工质量意识图片新闻打造“廉政文化走廊”开展义务献血活动抵制邪教崇尚科学送锦旗表感谢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咱们一定要认清邪教本质”
· 深化改革释放人才红利
· 增强职工质量意识
· 图片新闻
· 打造“廉政文化走廊”
· 开展义务献血活动
· 抵制邪教崇尚科学
· 送锦旗表感谢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009号
第19009号:第02版 2022-09-30

图片新闻

(上接第一版)

来到一片生态脆弱区,记者顺着陡峭的山坡向上望去,这里林草相依、生机盎然,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山体岩石和泥土。因为植树造林的缘故,这里脆弱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不仅苗长得壮,草也长得好。每棵苗木全部用彩钢瓦片进行围堰,保证苗木不受水土流失的影响。山下打的水井是两用的,为苗木提供水源的同时,还能当防火井使用……每一个细微的举措,无不闪烁着干部职工智慧的光芒。

森林经营部部长潘立成告诉记者,几乎所有的造林地都架设了网围栏,今年已新建网围栏10万延长米,防止家畜和野生动物造成破坏。为了保证栽一片、活一片、成一片,公司和林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层层签订责任书,实现了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因此创造了不少造林地块接近100%成活率的“绿色奇迹”。

进入秋季森林防火期,52岁的阿里河林场管护员米文旭像往常一样,身穿迷彩服和反光马甲,走进这片他熟悉的林子,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林。

巡护路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片造林地,米文旭不禁放慢了脚步,看着茁壮的树苗,他眯起眼睛笑着说:“这是我们三年前种的小树,年年来抚育,成活率达到了98%,真是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每棵树。你看绿油油的,长得多招人稀罕。”

同样身为管护员的李晓明,是米文旭多年的“老搭档”。他们一起经历了从伐木工到管护员的转变,说起现在的工作,李晓明难掩心中的自豪:“阿里河林场的前身是贮木场,以前我们靠卖木头养家,现在我们把心思都放到了保护绿水青山上。看着树木长高、枝繁叶茂,我们也很高兴,而且林子里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证明我们管护力度到位了。”

对于家乡一草一木的喜爱,米文旭、李晓明选择用实实在在的守护来表达,他们靠着一双“铁脚板”,一张“唠叨嘴”、一颗责任心,参与并见证了荒山披绿荫的巨变,也用坚守换来了绿色盎然的丰厚回报。

他们躬耕于林的身影,也印刻在了“林三代”周金建的脑海里。39岁的周金建是队里最年轻的管护员,作为绿色守护者的“接班人”,一颗绿色的种子已经在他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新一代不能躺在老一辈人的功劳簿上,要继续创造新的历史。”

“护住这片绿色,就是守住了未来”

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每一分绿色都来之不易。近年来,阿里河森工公司通过“创绿”固底色、“护绿”筑屏障、“用绿”提效益、“活绿”强动力,严格落实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林长责任制,突出“建、管、防、保”并举,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体系。

今日的阿里河,早已不见荒山苍凉的底色,取而代之的是绿染山川满目翠,职工群众的幸福感正随着绵延不断的绿色持续提升。

作为一名基层林长,如何更好地处理森林资源管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齐奇岭林场主任马志的当务之急。

“齐奇岭林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职工群众有300余户,食用菌培植总量达500万袋以上,但是每年食用菌生产周期结束后,由于废弃菌盘无法得到及时处理,不少村民将废弃菌盘随意堆积起来,为生态环境带来了隐患。”马志表示,每年林场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清理林下废弃菌盘,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实质问题。

为此,马志多次外出考察、调研,发现废弃菌盘可以作为生物质燃烧颗粒生产原料,于是引进菌袋脱离生产线,统一收购、处理职工群众家中的废弃菌盘,并发动当地村民共同保护森林资源、共建绿色家园。

“护住这片绿色,就是守住了未来,守住了职工群众的美好生活。”令马志倍感欣喜的是,常年堆积废弃菌盘的垃圾场摇身一变党员示范林,不仅林子密了、生态美了,产业发展也得到了良性循环,“绿水青山”成了职工群众的“幸福靠山”。

阿里河林场本着“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发展理念,依托独有的原生态自然风景、民族民俗和森工文化,对原贮木场场区进行了改造,倾力打造阿里河森工记忆文化园,在园区内栽植了1500株白桦、金老梅、山丁子、云杉等树种,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叶、冬有青,逐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阿里河林场党支部书记张俊岭看来,他们还是靠森林吃饭,但方式不同了,有森林有美景,旅游发展起来了,生活变得更有诗意、更美好了。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一旦遭受破坏,修复起来时间长、代价大、成本高。因此,阿里河森工公司党委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在保护生态中发展产业,在产业发展中保护生态,把生态建设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不仅要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更要让子孙后代受益无穷。”阿里河森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沈源如是说。

青山不负人,逐绿再出发。站在新起点上,阿里河森工公司干部职工正朝着绿色梦想昂首阔步。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绿网  -  林区新闻  -  基层传真  -  一线掠影  -  绿色盾牌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内蒙古牙克石市红旗西街3号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