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之路碳圈的神奇数字———1.83红尾伯劳今年出现厄尔尼诺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图片新闻图片新闻图片新闻大兴安岭山脉“东坡陡西坡缓”的地质构造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之路
· 碳圈的神奇数字———1.83
· 红尾伯劳
· 今年出现厄尔尼诺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 图片新闻
· 图片新闻
· 图片新闻
· 大兴安岭山脉“东坡陡西坡缓”的地质构造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187号
第19187号:第04版 2023-05-10

碳圈的神奇数字———1.83

□宫秀福 赵丽

森林蓄积量与森林碳储量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而在森林蓄积和森林碳储量换算一直有一个神奇的数字1.83,本文通篇所指的碳储量单位为t CO2。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报告,发现目前大量报道、报告中估算森林碳储量都用到了1.83这一神奇的数字。笔者找到国内碳圈最早出现1.83是在1995年出版的《M a na gi ngTr opi ca l Fes t s:The Gl oba lCha l l enge》一书中,书中写到“Atl ea s t1.83 t onsofca r bon wi l lbef i xed f ea ch cubi c met er pr oduced.”;2016年的《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的思考》中也提到“森林蓄积量每增长1m3,平均吸收1.83t CO2”;国外澳大利亚森林局(Aus t r al i a n Fes t sa nd Cl i ma t eAl l i a nce)和《联合报》也都发布过“森林蓄积每增长1m3,可固定的二氧化碳量为1.83t”这一结论,其他各大媒体报道不胜枚举,那么这个神奇的数字1.83缘起于何呢?

想知道1.83的来源,首先要明确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碳储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笔者这里利用基本木材密度(D)和生物量扩展因子(BEF)将林木树干材积转化为林木地上生物量,再利用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的比值(R)将地上生物量转化为林木生物量,最后利用林木生物量含碳率将林木生物量转化为碳含量,最后再利用CO2与C的分子量(44/12)比将碳含量(t C)转换为二氧化碳当量(t CO2·e)(公式1)。

CREE,J=VTREE,J+DTREE,J*BEFTREE,J*(RTREE,J+1)

*CFTREE,J*44/12(公式1)

公式中:

VTREE,J树种j的材积(m3)

DTREE,J树种j的基本木材密度(带皮);t d.m

BEFTREE,J树种j的生物量扩展因子(用于将树干材积转化为林木地上生物量)无量纲

RTREE,J树种j的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之比(无量纲)

j=1,2,3.树种

查阅相关资料,得到中国主要优势树种(组)生物量含碳率(CF)参考值、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比值(R)参考值、基本木材密度(D)参考值、生物量扩展因子(BEF)参考值。将相关参数代入公式1,估算出了我国主要优势树种(组)二氧化碳转换系数平均为1.63,并不是1.83。疑惑中,笔者又对北方树种转换系数进行研究。将北方树种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子区划为三区,一区为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二区为东北其他地区(黑龙江、辽宁、吉林)、三区为北方其他地区(秦岭淮河以北除一区二区以外区域)。计算结果为一区二氧化碳转换系数平均为1.725,二区二氧化碳转换系数平均为1.632,三区二氧化碳转换系数平均为1.836。神奇的数字1.83出现了。1.83是否来源于此呢,笔者认为是的,原因有两点,1.三区地理较为居中,以其估算碳储量兼顾南北;2.三区内城市,科研力量雄厚且从事林业碳储量研究起步较早。因此笔者认为碳圈神奇的数字1.83来源于三区数据。我国幅员辽阔,经纬度跨度较大,笔者认为应分区域确定转换系数,至少应考虑南北差异。至于1.83的合理性本文不做探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分享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林海日报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