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菲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如何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曾指出:“要着力增强宣讲的说服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有效性,紧密联系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这给理论宣传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讲出“烟火气”,让党的声音能声声入耳、“声”入人心。
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
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武装可谓“最先一公里”,而基层宣讲是作为加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一环,可谓是打通理论武装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有力支撑,这给广大理论宣传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一方面,要解决“对不对”“准不准”的问题,然后解决“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实践探索检验的理论总结,是一系列逻辑严密、表述严谨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理论宣传工作者要在学懂弄通上用心,落实好“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的要求,始终坚持以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先行,树立用学术讲理论的意识,使理论宣讲更有高度、深度和厚度。宣讲内容要有理有据,无论是观点的引用、论证的展开,还是语言表达都要严谨规范。另一方面,要确保理论宣讲扎实有效。理论宣讲者要能释疑解惑,用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好、解答好干部职工的思想困惑,推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进一步增强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同时,还要让职工群众真正理解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形成广泛深刻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这就需要理论宣讲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讲清党的历史、讲准党的理论、讲好党的故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带人,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理论宣讲工作。
坚持贴近干部职工的实际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职工群众作为“最后一公里”的主要对象,要重点解决职工群众理论认识、文化素养等问题。如何让干部群众愿意学、听得懂、学得会,是目前理论工作及其研究的重要课题。坚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联系群众,努力贴近职工群众的实际生活。基层工作重在“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一方面,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和脚踏实地的行动诠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使用群众语言是党员干部沟通联系职工群众最好的桥梁纽带,只有用生动的、形象的、灵活的、具体的理论,避免传统的照本宣科、寻章摘句,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走近群众,使职工群众感受到理论在促进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要了解职工群众生活中的关注点。不断回应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身边职工群众的幸福生活为“活教材”,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为民行动直抵人心。
按需供给优化创新理论宣讲方式
理论宣讲不能仅仅停留在“能懂”上,要引发共鸣、凝聚人心,这就要求理论宣传工作者要按需供给,不断优化创新理论宣讲方式,从单一的宣传模式向多种形式转变,让宣讲者和学习者能双双成为“主角”,扩大影响力,让理论宣讲滋养初心、浸润人心。一方面,要创新宣传载体,优化传播手段。要把握好、运用好新媒体在理论武装工作方面的较大发展空间,整合真正贴近群众、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创新网络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为网络的理论宣讲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推动理论宣讲工作走深、走实、走心,构建新的理论武装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将“漫灌”与“滴灌”有机结合。在理论宣讲中,要坚持分众化,不断增强理论宣讲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和接受特点的差异性,从听众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将听众的个人需求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心走实。同时理论传播的对象是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具有多样性,必须采用“漫灌”与“滴灌”相结合的方法,提升理论传播的宣传效果。着力抓好“关键少数”,即领导干部、党员青年、知识分子等重点人群,加强“关键少数”思想理论修养,既要全员全覆盖,又要分层次、分众化,分类指导、分类推进。进一步抓住“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坚持把提升理论宣讲覆盖面作为理论宣讲高地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让理论宣讲成为“热门课”,更有人间“烟火气”。
(作者单位:森工集团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