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希望种子静待绿树成荫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遇见,心中的那抹新绿强化安全检查图片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举办主题教育读书会绷紧行车安全这根弦普及禁毒常识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播下希望种子静待绿树成荫
· 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 遇见,心中的那抹新绿
· 强化安全检查
· 图片新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 举办主题教育读书会
· 绷紧行车安全这根弦
· 普及禁毒常识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219号
第19219号:第02版 2023-06-15

遇见,心中的那抹新绿

■夏岩松

我来林海日报社工作那年是2003年,恰逢《林海日报》创刊50周年,今年又迎来《林海日报》创刊70周年。二十年了,我和《林海日报》一起匆匆走过。

依稀记得当初学着写新闻、试着划版样,看着采编的一份份飘着油墨香的报纸,心里特别激动。那会儿,我们这些年轻人以社为家,充满激情,如今回味起来还是满满的甜蜜。我真心感恩这个大家庭,感恩与我一起走过的领导和同事。

刚进报社的那天是2003年元旦假期刚过,我来得比较早,身着一件白色的大衣,围了一条绿色的围巾,站在一楼的大厅里等着报到。多年以后,同事们提到我来报到的那天,还记着那条绿色的围巾。以前我并不喜欢绿色,可自从我踏入林海日报社的那天,就和绿色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还深爱上了它。

绿是有生机的。朱自清写过《绿》,我大致都忘却了,因为里面的绿过于欣喜与完美。去过九寨沟,见到了那九寨归来不看水的绿。那水是太透明太绿,近乎悲伤了。大兴安岭的绿不一样,是狂野的,是铺天盖地的。那些让人动容的野草从不娇嫩,风雨中涤荡出坚韧勇敢和精神强度。

有人写过一首诗,说一个人的爱情,像翠鸟一样绿,像翠鸟一样羞涩。这是多么奇妙的比喻。羞涩应该是红的,可如果爱了,就是压不住的好,一树怒绿,发了疯,就要绿出个青山常在,绿出个碧波荡漾,像极了大兴安岭的绿。

《林海日报》1953年11月11日诞生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林海日报》记录绿色、描绘绿色、推动新时代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老一辈人说,它充满了“松树油子”味。我们说,《林海日报》充满了松脂的芳香,推动、陪伴、记录了林区70年来开发建设、改革开放、转型发展的前进步伐。

70年,和时代同步,《林海日报》已进入融媒体时代。这个传统媒体在发展大潮中蝶变,全速驶入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火力全开的时代,展现出了无穷魅力。新一代林海报人,行走在兴安大地,把握林区10.6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脉动,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善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在绿色的林海中继续书写新的篇章。我深信,面对未来,多一些学习,就多一份准备;多一些磨炼,就多一份底气;多一些合作,就多一份气度;多一些自省,就多一份成熟;多一些实干,就多一份认同;多一些担当,就多一份荣耀。

人生如茶。在《林海日报》这二十年犹如匆匆“一壶茶”,从青涩,到甘甜,再回归平淡,各种滋味足够我品味一辈子。如果说,那些年在《生活周刊》的日子,让我懂得了记者的使命和担当,那么后来在专刊部这十年,让我在岁月绵长中形成了刚柔并济,也有自己凝练沉着的担当,像我心中最爱的文艺副刊———映山红,愈透出贞静独特的气息。正如茶有茶缘一样,我这一生注定要与报社结缘。我为自己二十年的坚守而庆幸,为能继续与《林海日报》一起前行而自豪。

70年风风雨雨,70载春夏秋冬,播种了希望,迎来了收获。繁花似锦,我望见窗外的阳光,光耀着那抹新绿,激励我不断前行。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绿网  -  林区新闻  -  基层传真  -  一线掠影  -  绿色盾牌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内蒙古牙克石市红旗西街3号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