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玉郎近照
■本报记者刘磊通讯员毛虎壮
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无私行动为社会带来了温暖,诠释着“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就是单玉郎老人的真实写照。
今年87岁的单玉郎是吉文森工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也是一名拥有57年党龄的老党员。老人生活清贫,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和电器,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热衷参加公益慈善事业,凡是有公益活动或有人遇到困难,他总是默默无闻地捐款捐物,他先后被森工集团授予林区“学雷锋优秀志愿者”“林区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被鄂伦春自治旗授予“第四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我要捐款,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这笔钱我想作为特殊党费,通过你们转捐抗疫一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开始时,单玉郎老人来到辖区居委会,将4000元现金送到工作人员的手中,对居委会主任说:“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坚守在抗疫一线,看到他们忘我地工作,我心里特别感动。我年龄大了,也帮不上啥忙,只想通过捐款为防疫工作尽一点微薄之力,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的。”
在抗击疫情期间,单玉郎以身作则,自觉做到不走亲访友、不聚集、出门佩戴口罩、室内勤通风、回家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用自己的行动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当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单玉郎很着急。因为自身年纪大,不能上疫情防控一线,于是他主动申请,成为一名志愿者和防疫宣传员,义务为周围的邻里乡亲宣传防疫知识,劝导群众居家隔离,不外出、不聚集,成为小区防疫工作的“编外”力量。
单玉郎平时就十分热衷参与公益事业。2008年,在得知汶川大地震的灾情之后,单玉郎先后两次将自己辛苦积攒的700元钱捐献给灾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笔钱不算多,但对于单玉郎来讲,却是他近两个月的收入,体现着他对灾区群众那份沉甸甸的爱。2016年,单玉郎通过《呼伦贝尔日报》得知,有一名15岁的中学生身患白血病,他又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2000元钱捐给这名学生,帮助其重拾信心。单玉郎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周边贫困的人过得幸福些,就是我的心愿。”
“我要捐献遗体,百年后再做点儿贡献。”
多年来,单玉郎始终有一个心愿,就是在他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献出来,帮助有需要的人,为社会贡献最后一份力量。
单玉郎说:“完成这个愿望后,我希望将一半骨灰撒向九支线301小工队旧址山坡,因为那是我工作过的地方,我可以在那里继续看护山林。另一半骨灰则带回家乡,和父母、老伴儿团聚。”
在单玉郎看来,自己的晚年生活足够精彩,生活在这个时代太幸福了,他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也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看着别人舒心,我心里高兴!”
在吉文地区,提起单玉郎,大家都不陌生。单玉郎2011年搬入吉文森工公司新建的棚改新楼。最初的日子里,老人见到小区里每天都有生活垃圾和装修垃圾散落在四处,他就挥动扫帚、铁锹清扫,然后将垃圾清理到最近处的垃圾箱。“没想到,这一干,就成了习惯。”单玉郎笑着说。
除了扫帚、铁锹,单玉郎还有个“宝物”,那是一把镰刀。小区里有一处围墙是死胡同,每年杂草丛生有1米多高,单玉郎每年都会把这里的杂草割干净。“小镰刀还有个好处,挑废塑料袋方便着呢!有些藏在角落里的垃圾不好扫,我就拿镰刀一点点往外钩。时间长了,也有经验了!”说这话的时候,单玉郎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渐渐地,他的行为逐渐影响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大家不再随便乱倒垃圾,并在公司相关单位的帮助下,小区的环境不断改善,单玉郎的工作量也从最初的垃圾清运减少到每天只需维护清扫。
除了打扫垃圾,单玉郎还经常帮助他人。住在20栋4单元的邻居范德说:“老单善良、热情、乐于助人。冬天一下雪,他先把身体不便的老人家门前的雪扫干净,当邻居出门上班时,他已经扫完了。以前老单在河南居住时,还用推车拉沙石,义务铺垫起一条便民路。他是一名老党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单玉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的善举在大兴安岭深处闪闪发光,展示了一位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