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森林病虫害又被称为“无烟的森林火灾”。森工集团不断提升林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水平,签订内蒙古森工集团、各森工(林业)公司、林场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状;明确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苗木产地检疫率“四率”指标,有效推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管理综合平台建设。
全面“管”,优化调整管护布局和力量———今年“五一”期间,正值林区春季森林防火关键期,林区588个管护站、临时检查站,7899名巡护检查人员全部上岗,273座瞭望塔805名瞭望人员全天候值守,严防森林火灾的发生、杜绝森林资源盗伐等违法行为发生、防止野生动植物捕猎事件发生,管护责任落实率为100%。
森林资源是林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的基础。按照国家《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要求,林区不断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制度,对林地全部落实了管护责任。结合林区实际,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森工集团、森工(林业)公司、林场、管护员(站)层层签订森林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同时根据管护工作职能要求,将管护人员划分为直接管护、专业管护、季节性管护和管辅人员,对不同区域和地段采取不同的管护方式,切实做到“人员、标志、地块、责任、奖惩”五落实。积极推行管护、林政、防火“三站合一”管护新模式,建立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高效扑救汗马“6·02”、北部林区“6·19”等196起森林火灾,当日灭火率98%,连续5年未发生人为森林火灾;扎实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年均监测林草有害生物面积1.2亿亩,防治面积300万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构成林区的靓丽底色。
夯实“生态家底”
以奋进姿态打造绿色生态版图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
扩绿增绿,久久为功。每年的四五月份,在山间林下、沟塘岭脊,到处都有林业职工群众植树造林的身影。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造林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可以说是全民造林。”库都尔森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董晓斌说。
董晓斌出生在库都尔森工公司原林林场,是名副其实的“林二代”。在他的记忆中,从上小学开始,学校就有造林任务,无论条件有多艰苦,每年都会跟着老师去上山造林,“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领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林区开发建设70多年来,几代务林人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辛勤劳动、忘我工作,始终坚持左手砍树、右手栽树,累计造林2000多万亩,建成了阿尔山、库都尔等百万亩人工林示范工程。
时光回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同样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最南端的阿尔山林区,阿尔山森工公司干部职工群众开始向荒山荒地大举进军,开展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百万亩人工林的壮举。当年的“学生林”“母亲林”“希望林”早已成为那个峥嵘时代的印证,如今都已郁闭成林,但播种绿色的接力棒始终传承着,“林二代”“林三代”继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建构着绿色的未来。百万亩人工林也变成了干部职工的“生态大课堂”,通过“生态+教育”的形式,让更多人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魅力。
阿尔山森工公司副总经理宗丽彬介绍说:“在国土绿化实践中,我们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适地适树、科学绿化。过去注重扩大面积、增加绿量,现在把精准提升造林质量放到了更高的位置。目前,我们造林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
放眼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唱“林草戏”、念“山字经”、打“科技牌”,林区探索出了一条持续以“含绿量”带动“含金量”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提高“含绿量”上,内蒙古森工集团始终站稳绿水青山“C位”,瞄准生态保护修复靶心,精准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织密生态系统保护网络,全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稳步推进林草湿生态空间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提质增效。
绿水青山诠释生态之变,生态之变折射发展之变。在提高“含金量”上,森工集团构建了木材储备、旅游康养、林业碳汇、苗木培育、绿色食药等多元多极现代森林产业体系。主动融入区域碳中和市场,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国有林碳汇储备基地的目标,搭建了国内首个碳汇资源管理矢量数据库,累计实现碳汇产品销售5016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每年达7857.95亿元,在固碳、储碳方面优势巨大。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内蒙古森工集团确立了力争到2030年,以占全国3.8%的森林面积实现国家森林蓄积增长10%的目标,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林区力量。
茫茫林海听回音,青山绿水是答卷。内蒙古森工集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人与青山两不负,始终把生态作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用青山作“笔”,以绿水为“墨”,不断擦亮生态底色,为高质量发展“增容扩绿”,勠力同心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