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玉瑛朴馨语
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联合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物种———广东溪蟾Buf o exi guus。相关论文已在《Ver t ebr a t e Zool ogy》(脊椎动物学)期刊上正式发表。
目前,广东溪蟾仅知分布于模式产地,即惠州南昆山。本次发现的广东溪蟾体型较小巧,成年雄性体长43.2–43.3 mm,成年雌性体长48.5–52.4 mm,与哀牢溪蟾并列蟾蜍属已知最小物种,也因体型娇小这个特征,该种的种加词被取为“exi guus”,意为“小的”。
据介绍,截至目前,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两栖动物2目8科42种。其中,已有3种两栖动物将南昆山作为模式产地,分别是南昆山琴蛙、南昆山角蟾和本次发现的广东溪蟾。广东溪蟾还具有以下特征:鼓膜隐蔽;耳后腺小,呈橄榄形;不具附褶;体背具浅色脊纹;繁殖期雄性第I、第I I指背侧及内侧具白色颗粒状婚刺等形态学特点,可区别于同属其他物种。
“相比其他动物类群,两栖动物更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常被作为反映自然环境优劣的指示生物。”相关专家指出,两栖动物迁移能力较弱,物种分化易受地理隔离影响,保守的形态学特征也令两栖动物具有较高的隐存多样性。随着隐存新种与特有物种频现南昆山,该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显露无遗,是研究物种形成与分化的天然实验场。(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