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旭超
走进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阔的湿地草原绿意盎然,茂密的原始森林葳蕤葱茏,云雾缭绕的山峦巍峨挺拔,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
近年来,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全国一流现代国有企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耕主责主业夯实绿色本底
春秋森林防火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调查、科研监测……无论哪个季节,穿梭在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能看见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森林、湿地深处忙碌的身影,与苍翠的群山、清澈的河水、奔跑飞翔的动物,构成一幅优美生动的和谐画卷。
2014年12月,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成立,作为森工集团唯一一个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国东北部水鸟的主要迁徙途经地,保护区管理局以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以防止毕拉河湿地资源萎缩退化,实现湿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以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科研监测、生态宣教、社区共建等为主要任务,不断夯实绿色本底,坚守一方碧水蓝天,勾勒出美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画卷。
保护区管理局严格落实全年巡护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资源违法行为。针对生态功能区内历史遗留农地、牧场,通过协商、补偿等方式,予以及时清退,并做好退耕退牧后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几年来,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清退农地130公顷、牧场及野生动物养殖场5处,拆除违建房屋7座,完成受损生态修复121公顷。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部部长刘万秋介绍:“目前,退耕退牧区域无复耕复垦、放牧行为的发生,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有效维护了生态系统安全性、完整性、多样性。”
保护区管理局积极探索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构建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协调鄂伦春自治旗人大,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立法工作,提升生态建设法治化水平,坚决用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坚持科技赋能构建全方位监测体系
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6.04平方公里,湿地面积达198.2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近35%。作为我国大、小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松嫩平原交错区,嫩江乃至松花江水系的源头之一,保护区具有国家意义上的珍贵性和稀有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保护区管理局除落实管护区域责任、建立完善巡护管理制度外,还持续做好各种监测工作。
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部部长赵威从事科研监测工作10余年,据他介绍,保护区目前主要监测工作包括野生动植物、水文土壤气象等内容,目前采取的主要监测手段是远程在线监测,共布置了5套监控系统,监测野生动物200余种,拍摄视频、图片3000余份。其中,黑鹳、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猞猁、大天鹅、白皮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余种。同时,为详细摸清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按要求完成了国家林草局“金雕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兴安柴胡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拯救项目”等5个监测项目;组织本局干部职工完成野生植物、冷水鱼本底调查及标本制作,采集鉴定植物600余种,制作标本2400余份,出版《毕拉河保护区植物图谱(第一册)》;鉴定冷水鱼36种,制作标本90余件,出版《毕拉河保护区鱼类图谱》。
为尽快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素质,保护区管理局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建立科研教育与实习基地,联合开展“中国半干旱区东段森林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大兴安岭东麓火烧迹地土壤释放二氧化碳研究项目”等3个科研项目。加大科研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各类监测点9处、野生动物救助站1个、标准实验室1处、气象站1个、固定样地样线7处、标准地63块,全方位的监测体系逐步构建完成。(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