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站在《林海日报》创刊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林海日报社党总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深入开展、有序推进。作为一名青年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十多年里,我采访过很多平凡的务林人,记录着他们的故事。
时代在变,职责在变,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却始终未变。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兴安大地上,林区儿女用心、用情守护着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奉献了青春、汗水,乃至宝贵的生命。
时间倒回到2019年6月19日晚11时30分,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同志在扑救森林雷电火灾过程中不幸因公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56岁。于海俊同志牺牲后,我开始追随这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脚步。作为于海俊同志先进事迹的讲述人,除了倍感荣光,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肩上的担子之重。怎样才能讲好英雄的故事?我带着压力和疑惑多次来到于海俊的家。那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栋老楼,不到60平方米的房子还保留着搬进来时的装修,一台老式冰箱已经用了20多年……
面对丈夫的突然离去,于海俊的妻子刘文庆忍住悲伤告诉我,永远为丈夫感到骄傲,在她心里于海俊永远都是一位好丈夫、一个好儿子、一位好父亲,更是一名好干部。采访中,刘大姐泣不成声,让我心疼地想结束采访,可她却说:“没关系,想问什么都行,只要是海俊的事儿我都愿意讲。”当我看到衣柜里早已经磨出了毛边的衬衫,当我听到刘大姐说下辈子还要嫁给他,当我触摸着他们夫妻二人往返于根河和牙克石两地那厚厚的一沓火车票……我能做的,只有陪着刘大姐一同流泪,一同用心去感悟于海俊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对家庭的爱与责任,对父母妻儿的愧疚与不舍。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回忆起于海俊出外业的情景:他带领大家住地窨子、吃冻白菜、喝雪水,在深山老林里一钻就是大半年。为了能让大家多睡一会儿,于海俊就主动录入调查数据,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儿……我翻开了那些年代久远的规划文本,仿佛看到了于海俊同志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型领导干部的成长足迹和心路历程。
在根河林业局防火办,我采访了“6·19”火灾的扑火队员们,他们说于海俊学问高,林子里的花花草草属于哪个科哪个系他都懂。别看是领导,却没有一点架子,还是个热心肠,谁家有啥事儿都当自己家的事一样,还说他每次从火场下来都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采访中,这些火场上的硬汉哭得像个孩子一样,而我,也早已泪流满面。
从2019年7月至今,我宣讲于海俊同志的事迹近40场。于海俊,犹如一棵挺拔的兴安落叶松,将根深深地扎在了内蒙古大兴安岭这片沃土。英雄的精神,时刻叩击着我的心扉。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即便一次次讲述,依然直击心灵、震撼人心……
榜样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我们身边从来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奋战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兴安大地上,务林人一心向党,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永恒的信仰。信仰是什么?信仰是崔曾女老人将毕生积攒下的63900元钱作为党费全部交给党组织;信仰是运材司机张佰忍23年安全行驶51.3万公里,运输木材15万立方米;信仰是李庶坤老人20年坚守,播种绿色和希望;信仰是于海俊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共产党员,永远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从自己、从现在做起,把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是啊,老一辈务林人翻山越岭、爬冰卧雪,有着坚韧顽强的无畏品格;新一代务林人封山育林、守护绿色,有着奋发向上的奉献精神。
放眼今天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林海茫茫,松涛滚滚,生态保护建设留住了绿色的根脉。
放眼今天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莽莽苍苍,山峦叠翠,一望无际的森林宛如一座巨大的绿色宝库,展示着勃勃生机。
放眼今天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广大干部职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信心百倍,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征程中续写荣光!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作为青年新闻工作者,我们要一心向党跟党走,锻造坚定不移的政治品格。对党忠诚,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其中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在宣传报道工作中,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听党指挥,把握新闻报道主题主线,积极做好宣传阐释、挖掘特色亮点、把握舆论导向、创新宣传形式,全方位、深层次宣传报道林区各条战线开展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主流思想舆论,为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作出贡献。青年新闻工作者应深入实际“接地气”,善于在基层一线抓“活鱼”,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用好新技术、新手段,对林区故事进行多媒体报道、多样化展示、多终端推送。青年新闻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青年新闻工作者应脚踏实地,锤炼“四力”,不畏辛苦、深入一线,运动脚力、开动眼力,发动脑力、调动笔力,深刻体味务林人的苦乐酸甜,探求平凡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让楷模的精神感染更多人,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