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米何妙子
连绵起伏的山川葱茏青翠,浩瀚缥缈的河水碧波荡漾,各民族职工群众在这里休戚与共、和睦相处……这里是风景如画的阿里河,是绿色发展中的阿里河,是产业兴旺、职工富足的阿里河。
8月9日,全区党媒草原云传播协作会议“牢记嘱托筑牢北疆绿色长城”联合采访活动进入最后一天,40余名记者步履不停,实地走访了阿里河森工公司,与干部职工面对面交流,谈变化、话发展、聊民生,共同见证林业职工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筑牢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他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全面、立体、多角度反映林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林区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
惊艳:好山好水好地方生态保护建设显成效
山环水绕,天蓝地绿,夏秋之交的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风光无限,波光粼粼的相思湖湖面与天空自然交汇,错落有致的树屋散落在山林碧水间,宛如闯进了童话般的世界,眼前生长的树木、远处自由嬉戏的禽鸟……行走在绿水青山中,记者们感受着林区原生态之美。
“咔嚓”“咔嚓”……兴安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向阳不停地按下相机快门,将此刻定格下来。他说:“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我深刻感受到,森工集团在森林旅游、研学、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相信通过林业职工的努力和付出,必将能把祖国北疆这块‘绿色翡翠’打造得更加绚丽夺目。”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阿里河森工公司在森林旅游产业探索的道路上从未停止。
近年来,阿里河森工公司以相思谷景区为核心,不断丰富旅游产业载体,立足森林资源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坚持以山水为底色、以旅游为承载、以康养为支撑,着力打造春季风景世界、夏季养生世界、秋季多彩世界、冬季童话世界的精品旅游项目,使森林旅游成为拉动公司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呜……呜……”随着汽笛长鸣,一列森林蒸汽小火车拖着长长的白烟,穿行在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让人颇有穿越时空之感。
蒸汽小火车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运送木材的主要交通工具。进入21世纪,伴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深入开展,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从伐木转为护林,这些蒸汽机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11年,内蒙古森工集团秉持经济转型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旅游建设步伐,让这列退役的“林业功臣”变身成游客们打卡的网红“时光机”,担负起了拉动林区旅游业的新使命。
赤峰日报社记者王欣然坐在车厢内,不时向窗外张望,那满眼的绿色,使她倍感舒适、惬意。王欣然说:“参加此次活动,让我不光领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壮美的自然风光,还了解到,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林业职工将自己的青春和心血撒遍每一座山峰,才换来了如今的这片纯净。我想通过自己的笔和镜头,将务林人做好生态保护建设这份崇高事业的故事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林区。”
“这次是我第一次来到阿里河,这里绿树成荫,干净、纯净、无污染,如此美得让人窒息的景色,让我感到很惊艳。”二连浩特市融媒体中心《新蒙文》报纸编辑塔娜表示,将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林区的美景和人文特色,向二连浩特的读者们积极推介。
惊叹:山清水秀“醉”迷人产业“链”上话发展
兴安八月,收获的季节。在阿里河森工公司林木种苗中心的蓝莓采摘园内,一溜一溜的小灌木长得郁郁葱葱,树枝上挂满了一簇簇晶莹饱满的小浆果,“蓝宝石”般的色泽,散发出诱人的果香,吸引着采访团记者们驻足品尝。
近年来,阿里河森工公司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瞄准符合本地实际、符合职工致富需求的特色种苗、蓝莓采摘、食用菌栽培、生态旅游等产业,带领职工群众向林下、林中要效益,助力企业绿色产业提档升级。
看到蓝莓、木耳、滑子菇喜获丰收,大家为阿里河森工公司林下经济发展的可喜成绩点赞。
“蓝莓很甜,我准备买点带回去分享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品尝一下来自大兴安岭的味道。”包头日报社编委、媒体合作部主任李玥表示,包头日报运用纸媒和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此次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让包头读者领略林区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务林人的责任与担当。(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