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玉昌:永葆清廉本色感悟务林人的力量图片新闻图片新闻联合开展防汛应急演练召开防汛工作部署会开展主题宣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图片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褚玉昌:永葆清廉本色
· 感悟务林人的力量
· 图片新闻
· 图片新闻
· 联合开展防汛应急演练
· 召开防汛工作部署会
· 开展主题宣讲
·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 图片新闻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266号
第19266号:第02版 2023-08-11

感悟务林人的力量

■赵兴祖

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读书班、培训班、专题研讨班,领导带学、个人自学、支部共学,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在兴安大地上掀起了浓厚的学习热潮。

5月初,我们一行3人的林海日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历时10余天,前往毕拉河林业有限公司、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采访。我们白天深入一线,晚上写稿,制作视频,商讨第二天的采访计划,切身感受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林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每一次采访,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学习。在采访中,我深切感受到守护绿水青山是务林人刻在骨子里的使命追求。无论是在森林防灭火一线,还是在造林现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无处不在,他们在万顷林海中实现人生价值。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3个人,一位是“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李庶坤老人,另两位是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的护林员任庆军和任灵枭父子。

32年前,退休多年的原大杨树林业局党委副书记李庶坤主动放弃退休后的安逸生活,找到组织要求进行义务造林,并为自己定下了每年植树不少于1000棵的任务,许下了“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诺言。2011年2月,李庶坤老人去世,20年间栽下2.5万余株树苗。如今,苗已成树、树已成林,最高的树木达15米,最大的胸径达20厘米以上……

任庆军今年60岁,从事管护工作40多年,是周边村民眼中的“黑脸包公”。长年风吹日晒让他的皮肤黝黑,用他的话说,这片林子,谁也碰不得。任庆军有一个“重要任务”———到离家150米远的李庶坤纪念林义务巡护。为了管好这片树林,他主动承担起这片纪念林的管护工作,一干就是20年。任庆军说:“这片林子是要守一辈子的,谁碰都不成。”

今年36岁的任灵枭,从事管护工作已经9年。小时候他常常跟着父母来到林场附近的造林地,帮着运苗、扶苗、踩土,看着一株株小树苗,任灵枭心中也种下了一颗绿色的种子。2021年,任灵枭因工作出色,在林场职工投票选举中被选为林场新一届护林队长,接了父亲的班。他说:“工作累不怕。父亲常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能吃苦。我从小生在林场、长在林场,胳膊上的护林员袖标就是咱护林人的象征。”

为了宣传好李庶坤老人的先进事迹,我和同事在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采访了4天,先后来到偏远林场和瞭望塔,采访曾经接触过李庶坤老人的职工。走进占地40亩的李庶坤纪念林,与任庆军和任灵枭父子促膝长谈,回来后又多次通过电话采访。为宣传好一个先进典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之多,在我12年从事新闻工作生涯中是前所未有的,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这三个人的背后,有着一代又一代务林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执着,是对党和人民绿色事业的绝对忠诚,肩负着忠实履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神圣职责。

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李庶坤、于海俊、崔曾女、颜士文……细数林区这些先进典型,他们或为最美奋斗者,或为林区脊梁,或为优秀党员代表,或为林区默默奉献的普通职工。他们都有一颗爱国、敬业、奉献的心,是兴安大地上空最闪耀的星。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我作为林区一名年轻新闻工作者,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永远奔跑在第一线、最基层,与时代同行、为林区放歌。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绿网  -  林区新闻  -  基层传真  -  一线掠影  -  绿色盾牌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内蒙古牙克石市红旗西街3号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