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8月15日,我国将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18年前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8年后的今日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深刻改变中华大地。
一片古柏,昂然挺立。四川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日常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20973株古树历经风雨,苍翠如昔。
一座公园,舒展画卷。地处汉江陕西汉中城区段的天汉湿地公园,水在绿中、绿在水中、人在画中,曾经污水横流的地方,变成市民“幸福园”。
一条大江,绿意盎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22年长江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8.1%,“微笑天使”江豚数量止跌回升,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
一片林、一座园、一条江,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号令。
一个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动书写历史,深远影响世界。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绿进沙退,万亩松林郁郁葱葱,沙地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在科尔沁沙地持续创造。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要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
近日,国家林草局在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召开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片区推进会,标志着这两大沙地歼灭战正式启动。“我们将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持之以恒科学防沙治沙,确保治一片成一片。”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所长于国庆说。
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副局长岳太青介绍:“我们正会同相关部门抓紧编制‘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同步编制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
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奔赴地方考察调研,主持召开重要会议,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国之大者”。在广东湛江指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西运城强调,“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在四川考察时嘱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
为全局计,为长远谋。从巴山蜀水到黄淮大地,从黄土高坡到东南沿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讲到哪里。一次次深入一线的考察调研,一场场着眼长远的重要会议,生态文明建设“四个重大转变”的深刻内涵日益清晰。
———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2014年2月,北京遭遇严重雾霾。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调研,为大气污染治理指明方向:“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 2.5”。
聚焦问题抓要害,找准病根开药方。2013年以来,北京市PM 2.5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大气污染治理的“北京奇迹”。
新时代十年来,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全面治理PM 2.5的发展中国家,调整产业、降尘控车、压减燃煤,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在经济总量翻了一番的情况下,重点城市PM 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下降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突破。与此同时,我国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转变,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