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赵兴祖 郭卫岩 包文君 通讯员 张旭 高颖楠 李凤伟 杜凤明
8月的林区,森林与河流纵横,天地辽远,悠然壮阔;
8月的林区,碧绿与蔚蓝交织,映入眼帘,流进心田;
8月的林区,迎来了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内蒙古森工集团联合举办的“相约内蒙古森工”生态文学笔会的作家采风团。
五天的时间,20多位国内知名作家相聚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行走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腹地,从根河到得耳布尔,再到莫尔道嘎,了解林区开发建设历史、“两山”创新转化、生态保护建设、先进典型人物,聆听一代代务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故事,感受生态优良、物种多样的大美林区,共同见证林区干部职工牢记嘱托,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和成果。
真切感受内蒙古大兴安岭的魅力
森林、河流、沼泽、湖泊、湿地……放眼大兴安岭,风光旖旎,尽显诗意。
作家们先后走进根河、得耳布尔、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参观湿地风光、林区停伐时伐下的最后一棵树,穿越最美白桦林、观卡鲁奔日出,登上森林小火车欣赏森林风光,与网红“蓝大胆”、松鼠小强、驯鹿亲密接触……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1067万公顷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达837万公顷,分别占国家、自治区的3.8%和32.01%;9.41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分别占国家、自治区的5.36%和61.62%,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广大干部职工承担着将大兴安岭这条“东北脊梁”打造得更加坚不可摧的重任。
作为全国最大国有林区的守护者,森工集团带领广大务林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据统计,1998年至2018年天保工程实施20年间,林区林地面积增加138.74万公顷,相当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的面积。
“大兴安岭就是美丽中国最生动的写照,大兴安岭的美,让人心旷神怡。”“在林间看山雾缭绕,看河流九曲八弯,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天阔、地远、山美,我们完全融入了大自然,而大自然的美也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坎儿上。”“真切感受到了大兴安岭的魅力,感受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在脚下。”……走进森林,品读生态,作家们无不感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美丽,无不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所动容。
“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望无际的森林、淳朴的民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我们感受到了无法估量的森林价值,这里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的林区样板。”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散文作家王必胜由衷感慨,最美大兴安岭、醉美大兴安岭,这里的美值得用心灵去感受,这里的务林人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我们将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讲好林区故事,为伟大时代留下精彩的文学记录。
大兴安岭是文学创作的宝库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五天时间里,作家们不辞辛苦,坚持将视角下沉,用镜头留住秀美风景,用笔触记录下林区的发展变化。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具有多重效益和价值,森林是大自然馈赠给林区人的“聚宝盆”。如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每年达7857.95亿元。
天保工程实施后,内蒙古森工集团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践行“两山论”、走好“两化路”,全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森林旅游、碳汇开发、林下经济等为补充的“1+N”产业格局,交出了一张“绿富美”高质量发展生态答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生态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源头活水。现如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干部职工通过发展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端起了“金饭碗”,吃上了“生态饭”。
一路走来,作家们聆听着务林人由“伐”转“护”,依托绿水青山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几代务林人接续奋斗、守护林海的故事,大家感怀于天地间、自然里的万千生态,更关注这背后“人的付出”与“人的力量”。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