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通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伐木人穿过的棉衣和使用过的伐木工具,北京文学原主编、报告文学家杨晓升对林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他的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他说:“从伐木到护林、再到绿色发展,我觉得正是因为务林人对森林的热爱、对工作的坚守和奉献,才让这片森林郁郁葱葱,人与自然愈发和谐,我将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向世人展示出一个真实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近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坚持一手保护森林,一手发展森林旅游,“中国冷极”“南有西双版纳、北有莫尔道嘎”“登上卡鲁奔,梦想会成真”等特色景区已然名声在外,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打卡地”,备受游客青睐。
“树是内蒙古大兴安岭的风景,是这里的主角,务林人就是保护树木的人。”人民日报海外版编审、华文作品主编杨鸥说,内蒙古大兴安岭由伐转护,不仅仅是身份的变化,更是观念的转变,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保护者和践行者,向务林人致敬。
未来的林区一定会更好
一路步履不停,一路体察观望,一路探究思考。绿色是大兴安岭厚重的底色,奋斗是务林人如磐的初心。作家们用脚步丈量兴安大地,用心凝望靓丽风景、用情感受森工文化、用笔触书写好生动的林区故事。
“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我发现,这里就是一片净土,一个让人惊喜的存在。”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主编王国平感慨道,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让他拥有了被自然拥抱的感觉,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片林子、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好的素材,都有一种无穷的力量,他将在生态文学创作中,把这种力量用起来、写出来。
来时山满绿,归时树泛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鲜活的生态保护实践事例以及生动的绿色发展理念,吸引着作家们的目光,让他们流连忘返。
临别之时,“相约内蒙古森工”生态文学笔会的作家们留下了最真挚的寄语:
“绿色大兴安岭红色森工人。”
“历史的后院、自然的宝库,生态的屏障、森工的舞台,大兴安岭,一个看不厌、来不够、参不透的梦幻之地。”
“大兴安岭告诉我们:森林涵养生态,而生态则涵养没,也涵养快乐和幸福。”
“‘谁持彩练当空舞,赤橙黄绿青蓝紫’红的党旗、橙的热情、黄的秋天、绿的生机、青的坚定、蓝的胸怀、紫的高贵,构筑成森工的七彩文化,大兴安岭的斑斓之美,让我们感受到融入自然之美,真正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在大兴安岭,我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壮美画卷。”
“大兴安岭,深呼吸、森呼吸,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