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山岭上行(组章)枯树的记忆家乡的花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采山
· 岭上行(组章)
· 枯树的记忆
· 家乡的花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19300号
第19300号:第04版 2023-09-21

枯树的记忆

□杜传平

在大兴安岭林区连绵的群山中,各种树木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山里出生,山里成长,在林区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看惯了兴安落叶松、桦树、杨树和柳树,但每次置身森林中,总是对枯树情有独钟。

这种枯树是因外界原因死亡或自然枯死但未倒下的死树,俗名叫站杆。山里人之所以喜欢它,因为它给山里人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温暖。

林区开发建设伊始至八、九十年代,山里人生活取暖都离不开“树”。作为烧材的首选树木就是枯树,它干燥透彻,无论什么季节都能弄回家,直接可以烧火做饭取暖。

那个年代里,林场谁家运来一大车枯树,左邻右舍都很羡慕。谁家枯树柈子多,那是家里有“能耐”的象征。

记得还是上学的时候,特别羡慕家里有在山场工队工作的人家,尤其是在工队开集材拖拉机和从事采伐的,因为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年冬季生产不忙的时候,工队职工可以每人往家拉一车枯树。满满的一大箱板枯树,又粗实又直溜,连个旋节都没有。到家后,随着油锯的轰鸣,锯末子飞溅,4、5米长的枯树,变成了一节节的木段,劈成四辦,摆放得齐齐整整。

黄昏时分,林场家家户户炊烟升起。我从炊烟的升腾形态,就知道谁家烧的是松树皮,谁家烧的是枯树柈子。烧树皮的,炉膛里的火力一会旺、一会弱,烟囱里冒出的炊烟,一会浓、一会淡,而烧枯树的人家,烟囱冒出的炊烟是淡青色的,微风一吹袅袅升腾,了无痕迹。

常言说,靠山吃山。在林区生活,树是山里人赖以生存的根本。上山拉烧材,是林区人都曾经干过的活儿。我在林区几十年,经常干这种活儿。每次进山拉烧材,总是在林子里转悠,寻找枯树。遇上运气好,就拉一爬犁回家。平时不舍得烧它,总是留到春节,过年烧才感觉有意义。2003年春季,金河发生雷电森林火灾,被烧死的林木,第二年就变成了枯木。冬天来到的时候,每个周末都去捡火烧木,因离家较远,就用自行车往家推,车柄两边各挂一捆,每次都能弄半立方米,能烧好些天。连续几个冬天,坚持捡火烧木,家里存下了好多,直到离开林业局,迁居外地,那几年捡的火烧木还没有烧完。枯树不仅给山里人带来温暖,同时也伴随山里人度过了难忘的悠悠岁月。我对枯树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很是敬佩它的风骨。大山里的枯树,历经风吹雨打,却不屈不挠,屹立不倒。它们有的独自生存,不畏寂寞;它们有的成片群居,风采别样。绿色林海中,它们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枯树的前世充满了辉煌,它们在大森林里绽放生命的活力,有过青春茂盛的年华。而枯树的今生,树干光秃,没有了以往的枝繁叶茂,失去了苍翠挺拔的俊秀。但它们坚韧顽强的品格,就像用生命谱写的丰碑,见证着林区发展的过去和未来,绿水青山依然有它们的情和爱!

春天里,万物复苏。一些枯树倒下了,横卧在林中。许多年后,它们就会变成泥土,和大山融为一体,孕育新的绿色生命……

今天,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山里人已经不再用枯树做烧材了,它可以在岁月的变迁中,静静地走过一生一世了……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绿网  -  林区新闻  -  基层传真  -  一线掠影  -  绿色盾牌 

Copyright © 2011 林海日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内蒙古牙克石市红旗西街3号   邮编:022150  电话:0470-7427204  传真:0470-74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