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第二站:西沿江管护站,距离局址65公里
在前往西沿江管护站途中,记者偶遇中国广电莫尔道嘎分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维修网络设备,维修员张天洋小心翼翼地将每根光缆固定好。他说:“中国广电内蒙古网络公司‘广电固边工程’沿中俄边境线建设传输光缆干线,并与现有广电传输主干线网络形成环路,实现了北部原始林区、边远乡镇网络基础薄弱地区的网络覆盖。目前保护区内5个管护站距离广电传输光缆较近,我们就为这5个管护站接通了网络信号,明年我们还要接通较为偏远的慌牛线、69线管护站的光缆引接业务,不仅可以提供面向多终端覆盖的全媒体业务,满足管护站职工的文化生活和应急调度需求,还可以实现智能卡口监控回传、视频会议联网回传等智能化管理系统。”
一根根木杆在寒风中“站”得笔直,它头顶的光缆承载着密林深处与外界沟通的唯一的一条“信息天路”,架起了职工手机里的满格信号。
西沿江管护站是远近闻名的夫妻管护站,地处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右岸,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变得尤为重要。自保护区成立以来,栗新夫妇就一直工作生活在这个站上,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常年与树林为伴,与额尔古纳河为友,在大山里坚守了十个年头。
10年间,一部对讲机就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的通信设备。说起管护站里接通网络信号后的变化,栗新夫妇笑得合不拢嘴。妻子刘彩凤说:“我们从前都不敢想,有一天可以随时跟女儿视频通话,可以从手机、电视上了解国内外最新信息,真是太方便了。”
站上离不开人,所以每年春节,女儿都会到站上陪他们过年。刘彩凤告诉记者,今年大年三十,他们一家三口终于能在站上与亲朋好友共同视频过年了。
第三站:五一管护站,距离局址80公里
吕继光是五一管护站的管护员,因患有急性胰腺炎,每次上山值班,就处于“失联”状态,妻子在家又着急又担心。
“有一次,我头疼得厉害,吃了药,症状也没有得到缓解,我就想跟家里打电话,让他们派车来接我下山。那时,只有附近的山顶上才有微弱的信号,我爬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吕继光回想起没有信号的日子,依然记忆犹新。
广电网络信号接通后,吕继光的干劲更足了。他笑着说:“现在随时随地就可以跟妻子语音通话,家里不惦记,工作更安心。单位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更得加把劲,看护好这片林子。”
民生跟着“民声”走,幸福指数节节攀。王亚民介绍,10月初,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广电内蒙古网络公司积极沟通对接,为保护区内的管护站接通了网络信号,在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职工的幸福指数。下一步,保护区还将利用通信网络,加快智慧林业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林业管理深度融合。